謝冰瑩老師專輯序
 
我在「臺大」做學生的時候,「僑委會」舉行全臺就讀「僑生冬令營」的徵文比賽。我是個窮學生,除了父親每月寄來的膳宿費,零用是靠學金(每月一百二十元臺幣)和靠投稿賺點稿費;解「熱毒」則靠做學生習作的槍手(詩、詞)的規矩;「一片西瓜一首詩」的過四年。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是賺零用的,僥倖每次徵文都是第一。這次冬令營徵文,也是首名。評審人有謝冰瑩、王蒥、李冬辰等教授、作家。那毎年代,臺灣稱做「克難時期」,大家都咬實牙齦去「克服困難」;教授和學生一般都是過著清貧的物質生活,但都肯專心。那個年代,沒有袴紈子弟的學生,也沒有不盡職的教師。作家更清貧,報刊少而稿費低,多半多有兼職,但社會風氣所趨,寫作也比時下的「作家」嚴謹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融和而密切,守望相助,和臺灣今日的「跟紅頂白」的「西瓜靠大邊」差遠了。師生的倫理,更非今天學生打先生的犯上風氣可比。
謝、王對我以寫作為職志的影響很大。謝老師是「師大」教授,沒有教過我,但自從認識她以後,我們一直有來往,畢業後離開臺灣還常通訊息,到她退休到三藩市以後,我們就更多電話、書信來往。她那時(一九八五)的眼睛的疾病已很嚴重,書信都是短紙片言,多半是靠電話。我多次到三藩市寓所看她,她也竟然扶扙到多倫多來看我和家人。到我回國任公職,她也來過一次探望,師生情誼,終身不渝。她在我派駐香港時逝世,事出突然,我因主管僑務,倉卒間無法請假離職,無法撫棺一哭。她生前的付託,至今才整理出來,希望為這一代的「儒行之健者」,一位當代著名的作家留下一些信史;瑩師固有其文壇的地位,個人的揄揚不是增其榮,只希心香一瓣,供蓮座上的瑩師拈花微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