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嫦娥應悔偷靈藥」- 趙紫陽在張五常筆下的辯正

 

作者按:中央日報原刊,臺灣多張報紙轉載。本文在結集時趙紫陽已去世多年,其功過自有待後世史家的鑑定。本文仍一字不易收集於此。張五常在美因入息稅為美政府通緝中。

一、前言

香港大學經濟系主任張五常教授,寫了一篇:「斯人獨憔悴!」在臺北一著名報章刊出,也有一些報章轉載。這是一篇對剛被革職的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稱頌的文章;頗有雪中送炭的味道。如果站在儒家的「恕」道立場,即使趙紫陽滿手血腥,但一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言,當有可恕之處。惟屠夫可恕是一回事,卻去可頌甚遠;此其一。此外,私誼和公義是兩碼子的事;王允殺董卓,棄尸於市,蔡邕以知遇之恩,伏屍痛哭。這是私誼。在公義言,蔡邕還是說:「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以向卓。」可知古人風貌,在私誼與公義之間分得一清二楚。張教授個人對趙紫陽的稱頌,如果恰如其份,原是好事,可惜主觀成份多,揆諸趙的生平,殊屬過譽。隱惡揚善是一種美德,但這不是史筆。特別在今天,中國人需要的是真知灼見。知識分子的責任,是把真相告訴人民。以私誼、偏愛而損公義,仁者所不為。除非知識分子放棄責任。

二、惻隱與是非之心

張五常以「斯人獨憔悴」(以下簡稱張文)為題,望文生義,無疑對趙氏大抱矜憐之意。可惜的是,趙不是「冠蓋滿京華」的時候,而是「血腥滿京華」的日子。無視於數以萬計(見吾爾開布在巴黎發表的告同胞書)被屠殺的學子和市民。可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了。何況遭革職不獨趙紫陽,多少人被株連呢?許多人對中共權力鬥爭中的失敗者常抱同情之心,都基於一般同情弱者的心態。可惜的是,中共高層之黨爭,其高層那一不是強者,甚至是個狠者,和一般弱者相去一萬八千里。他們在視鬥爭為藝術的政黨裡,從下層能竄上高層,他曾鬥倒過多少人才身列黨魁?張氏未免對趙氏情有獨鍾了。

張文說:「在北京政權有重要地位的領導人中,有惻隱之心的就只有趙紫陽一個人。只有他一個能名留青史。」如果只是表面說幾句同學生的話,而稱惻隱之心,也不只趙紫陽一人。胡啟立、鮑彤和閰明復都說過:閰明復且聲淚俱下。可見張氏的偏聽。趙紫陽真對學生動了惻隱之心?以黨魁之職權,而不能阻止屠城之慘變,只證明他是個無能的人即是個傀儡的黨魁吧!如果真的動了惻隱之心,不願鎮壓流血;而良知未泯,還具有道德勇氣,就應在是與非之間作一抉擇,站在人民的一邊,與人民學生共生死。這樣,他才可以「名留青史」。可惜趙紫陽還是趙紫陽,他既無能反抗壓力,又不敢公然選擇大是大非。猥瑣地為德不卒。以這種人能名留青史,張氏未免太看扁了中國未來的史家了。

趙紫陽即使真如張文所稱,是同情學生的,也只是口惠而實不至,去惻隱之心尚遠。且還是缺少了是非之心,要不然,就是為了私權私利,沒有勇氣反抗暴力。不管從那一個角度來評價,都是人格不健全的。張文對趙氏的稱頌,實在是「不虞之譽,有甚於毀!」

三、「天才」與「客觀」

張氏說:「幾年來我對趙氏極為欣賞,而去年九月間為了他與佛利民的一席對話,更為心折。他是一位無師自通的經濟學天才,虛懷若谷,論事客觀,只可惜他生長在一個不能容許他大展所長的社會制度中,這是他個人也是中國的不幸。」

張文沒有引述趙對佛利民的「一席對話」,不知張氏對他「心折」的道理。但是說趙是一位「無師自通的經濟天才」,想來也不對。趙發跡於廣東,「文革」時調四川,當時大陸各省食糧不足,四尚稱溫飽。四川便有「想食糧,找紫陽」的歌謠,才受到鄧小平的注意。鄧奪權成功,便把趙從地方要員提升到中央主理「國務院」的總理職位。其實,四川古稱「天府之國」,由於中共倒行逆施,連四川也不免飢饉,趙紫陽趁「文革」大亂,四川以西陲之地,中央鞭長莫及,使趙氏得以權宜行「包產到戶」,鼓勵農民自產自給,解決了糧荒的問題,並不是什麼天才或設計。趙上調任總理以後,中共實行開放政策,他些土法經濟應付不了。外債日多,通貨膨脹無法戢止;貪污與「官倒」盛行。誰都看得出是中共政權最大的危機。這一切經濟危機的根源,無不是在趙任總理時所種下。他果真是經濟天才嗎?

張文說他「虛懷若谷,論事客觀。」我找不出趙虛懷若谷的證據,倒找出他論事並不客觀的許多事實。有一些談話過程細節,只舉一件大事,大家定能記得:趙在中共「十三大」的「政治報告」,尚強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但又不能否認三十八年來貧困落後的事實,強按一個叫做「社會主義初階」的時期來自圓其說。足證趙氏論事不客觀。

四、誰能走進歷史

張文寫得很凌亂,也許正如文中:「因母病而心亂如麻」吧!評趙紫陽而時有題外的話,使人捉摸不定,從略。惟其中有幾句話,關係人生價值,不得不在此地稍議一下。張說他在一九八七年秋天在北京時對方勵之說:「不要對中國的前途那樣悲觀吧。我不敢低估你和劉賓雁等人的本領,但你們憑什麼能那麼輕而易舉地走進歷史去呢?」第一句要看它的涵義。中國人的中國,其前途是多艱而並不悲觀,但目前統治下的「中國」,卻找不到樂觀的理由,想不悲觀也難了!」一個有本領的人未必都能走進歷史,中國人的人生價值和西方文化的民族有不同的尺度。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聖賢與英雄,他們能走進歷史,不外一、維持完整的人格;二、表現崇高的道德勇氣。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個道理結合歷史人物便可知,不必評論,要論也非三言兩語可盡。就是因為我們有了這種人生價值觀,不必一定計較功業上輝煌的成就,才有孔孟等先賢和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寫進我們的歷史。

方勵之或劉賓雁能否走進歷史,端視他們今後的作為;不是「憑什麼」,也不是「輕易」,特別在今日險惡艱危之日,必須有崇高的道德勇氣,準備成仁就義,貫徹始終,為了實現中國的民主而終身奮鬥。能這樣,便走進歷史;不能或半途而廢,便走不進去。張文對方、劉的質疑,實在是多餘的事。是否有此一問,才顯得趙紫陽「只有他一個能名留青史」;方、劉實在妄想呢?那麼,那個傻愣愣以身阻截坦克車群的青年,更又「憑什麼能那樣輕而易舉地走進歷史去呢?」如果張氏認為「輕而易舉」,不妨試試看。這就是道德勇氣。

五、後話

張文用蘇東坡的「卜算子」做結語,還特別以詞中一語,指出:「趙紫陽既然『揀盡寒枝不肯棲』,應該是感到寂寞的吧!」意在言外,餘音環繞,令人對趙氏的下臺,有不盡去思之感。

趙紫陽真的是「揀盡寒枝不肯棲」那樣清高嗎?他不是早就是鄧小平的左右手麼?其依傍托庇鄧氏有年,現在只是反目或失寵而已。何「揀盡」與「不肯」之有。

拙文到此也須為趙氏下結語了。用的卻是李商隱的「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侮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第一句寫大陸當前局勢,第二句寫中共;三、四句正是趙的處境與心境。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