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經濟的樂觀改變不了政治的悲觀

 

(全文轉載臺北經濟日報)

在歷史老人的推動下,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即將上演世紀注目的香港回歸大陸,作為觀眾也是演員之一的臺灣對「一九九七香港之變」會有怎樣的看法呢?最近舉辦的一場讀書會,或許可以反映臺灣人的心態!

淡江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所長張五岳、中興大學企管所教授陳明璋和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高長三人,都對香港之變持審慎樂觀看法;而環球經濟研究社社長林建山則表示不樂觀,並以「淪陷」兩字來形容他對香港前途的擔憂心態!

由本報和臺北市企業經理協進會、中華民國企經理協進會以及育成中小企業開發中心合辦的「跨世紀新知論壇讀書會」,在香港回歸前夕特別挑出這本《一九九七香港之變》作研討,與參與讀書會的企業界人士共同討論香港回歸後的前途,以及對臺灣的影響。

殖民的過往 悲欣交集

《一九九七香港之變》,是一本充滿香港人無奈悲情的著作。作者許之遠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年輕時來臺灣接受大學教育,後來曾擔任中華民國的立法委員,所以基本上他是一位親臺灣、反中共政府、同時有濃厚大中國情結的香港人。書中對李登輝執政後的臺灣政府有許多的求全責備之語,是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孤臣孽子心態的流露。

現已避居加拿大的的許之遠,雖難掩其身為香港人的傷痛落寞之情,但仍秉持公正立場,並以其長久以來在香港及國外所薰陶的國際眼光,來剖析香港的未來命運。

導讀人張五岳首先為大家介紹本書的結構,他指出,本書分為六章,一章勾劃出一九九七香港之變的歷史背景,當年英國大量傾銷毒品鴉片煙至我國,雙方終於一八四零年爆發鴉片戰爭,腐朽的清廷被英國打敗,於一八四二年簽下「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予英國。一八六零年中英又簽定「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端租與英國;一八九八年中英又簽下「拓展香港界址專條」,把九龍半島南端由租借變成割讓,並租借半島以至新界及各小島九百四十餘平方公里,租期為九十九年。

這個租期九十九年的約定,為今天的一九九七香港之變埋下伏筆。

這段歷史對香港人來說,是非弔詭的,或許可以用「悲欣交集」四字來形容。香港割讓給英國這段歷史,固然是香港人心中的痛史;但又因香港是英國殖民地的關係,當四十年前中國大陸政治大變亂時,許多中國人得以逃到香港,托庇於英女王的力量之下,休養生息,孕育下一代,為求生存而努力打拚,並進一步發展出獨特的香港中西合體的文化。這四十多年來,香港的許多成就(包括了經濟成就)或許是比臺灣的經濟奇蹟還要令人嘖嘖稱奇的!

張五岳說,第二章是談中共在大陸建立政權後,對香港的影響。國民黨和共產黨在香港繼續展開了政治鬥爭,香港政府則持左右平衡政策。張五岳說,一九六二年發生的難民逃亡潮以及其後發生的文化大革命,對香港社會發生的重大衝擊是非常深遠的,本書有深入的描寫。

港人的無奈 寫入歷史

第三章則分析英國政府與中共談判失敗的主因及其後果,張五岳說,本書指出當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面對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鄧小平,因此節節失敗。而英國政府漠視香港人的老大心態,也使其失去原本可用的民氣,當時大多數香港人都不願被中共統治,寧可繼續當英國殖民地人民,這一點悲痛而無奈的心態對英國極為有利,但英國卻沒有善為運用,竟反而一再地出賣了香港人的權益,而使香港人慘痛地叫出:「中共不可信,英國不可靠!」香港人不再對英國寄予希望和支持,英國人失去了手上的王牌。

張五岳指出,第四章是寫香港在過渡時期的變化情形。其重點為一國兩制的內涵與精神、基本法的產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對香港人的衝擊、中共團結港人的兩手策略,與許家屯「拖住英資、穩定華資、爭取外資、團結僑資臺資、壯大中資」二十二字真言,香港新華社的功能與運作,香港政黨的興起等。

第五章專談中共與港英政府的較勁(港人稱之為爭拗)與香港局勢的起伏變化。張五岳說,書中對彭定康的政改旋風、中共與英國的關係惡化,中共另起爐灶以及商人治港聲中,董建華成為第一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都有清楚的敘述。

作者特別提到臺灣政府可為香港人做些什麼,則是作者絕望中的一絲希望而已,作者在書中處處流露出對臺灣當局的傷心和絕望。

第六章則探討香港未來的變化,張五岳說,本章討論到香港的繁榮或動盪取決於中共的干預程度,基本法灰色地帶的解釋與法治精神的維護、新人事與近人口(包括三十多萬潛港黑市大陸人、五十餘萬單程來港大陸人及各部省市與地方駐港單位)對香港的衝擊、言論自由的維持、新聞媒體的「刮壓風」(自我制約言論,為求一九九七後生存而出現媚共的言論等)、香港中層管理層的去甶與中共能否積極不干預,關係香港經濟的繁榮以及未來動盪可能的引爆點。

動盪或繁榮 取決中共

作者許之遠指出,未來動盪的引爆點有下述諸項:

中共能否容忍香港人如往年般悼念「六四」日、「臨時立法會」的運作能否得香港市民的信賴、駐港解放軍能否真的中立及不搞特權、中共是否能杜絕特權階級的興起並不與小市民的利益發生衝突、居屋優良政策(以公平、公正來分配居屋)能否維持、股市能否繼續正常運作(不開後門、杜絕特權)、貪污之風不會自大陸蔓延到香港、對自由民主的尊重和容忍以及自大陸移居香港的居民與香港原居民能否良性互動等。

許之遠提醒說,這些引爆點都很可能會驅使香港走上動盪沉淪的不歸路。他書中說:「我也是香港人,同樣希望香港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安定繁榮……我希望我的預測都不準,……我不但沒有絲毫幸災樂禍,反有天胡不憫之感。」

張五岳在介紹完這本書後,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說,從經濟面與非經濟面(這是指言論自由、人身財產安全、公務員廉能效率、司法獨立與嚴明政治、積極不干預市場法則,無特權介入的公平競爭環境、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包容,以及外國關切香港的人權民主等各項指標。)來交相檢視,在短期內,由於中共政經的穩定發展,以及中共接收香港初期的戒慎戒懼心態,而能自我克制,再加上香港民主尚未能成長,香港可望維持經濟上的持續繁榮穩定,但在政治與人權上則會受到相當的約制。

他特別指出:「但在中長期,伴隨著中共內部政、經的逐步轉型與日益強大的內在挑戰,再加上非經濟因素逐漸介入經濟領域,屆時香港能否繼續繁榮穩定,則顯然增添更多變數,屆時如果不是大陸面臨巨大的政、經轉型,影響到香港的經濟榮枯,就是香港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長期宰制所異化,或伴隨香港民主政治的發展而添增變數。

香港的未知 是臺灣契機

林建山則認為,本書是由香港立場看香港,並認為香港之變是單向之變,是大陸主宰了香港,而香港改變不了大陸。林建山預言說:「香港會『淪陷』,上海會起而代之。」

他進一步指出:「香港末落,對臺灣會產生什麼機會?誰能取代香港?值得我們思考。

高長說,在回歸談判到回歸塵埃落定迄今,香港人心多次起落,但中共都能抓住港人所關心的事並作頗大的讓步。(這些事如私人財產權、生活方式、行政權的行使等。)使人心安定下來,天安門事件則是香港人人心波動最大的一次,但也終於勉強地平伏下來。他說,就長期來看,中共有計畫的使中資進入香港,誘使臺資來港,使本地資金留港,同時使國際資金進入香港,這些都做得頗成功,維持了香港的成長。

他說,至於一九九七之後,據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多次調查(其調查對象為香港大眾、公務員、外國人士和專業人士),其結果顯示,大家在政治上悲觀,但在經濟上樂觀。高長說,但我們必須認知到,政治和經濟是分不開的,前者對後者在間接和直接上都會有影響。高長說:「我個人對香港是持審慎樂觀的看法。」

陳明璋說,香港在短期內是繁榮可期,而政治、人權和新聞自由會打折扣。他說,在香港的變化中,臺灣應如何掌握機會,應是臺灣要慎重思考的。

「本書作者按」:拙著《一九九七香港之變》,出版後:臺灣的經濟日報全版刊出該報的「跨世紀新知論壇讀者會」主持,邀請臺灣三個大學研究所的代表和多個專業會的學者對拙著論點的研討。這是會中研討的發言的要點記錄。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