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張希哲

中國近代國勢由盛而衰,實以鴉片戰爭為明顯之轉捩點。以後列強對我國欺凌交侵,割地賠款相繼。幸經國父孫中山先生奮起領導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惜民國成主以後,又戰亂相尋,災難不斷;從袁氏稱帝、軍閥割據、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國家陷於分裂,海峽兩岸敵意至今尚未完全消除。致二十一世紀即至,而建設「民有,民治,民享」,「富強康樂新中國」之理想,雖經努力,仍未完全實現,誠為我全體中國人一大憾事。

鴉片戰爭失敗,清廷於一八四二年將香港島及部份離島割讓予英國,嗣於一八六0年被迫簽訂續增條約,將九龍南端之「九龍司」永租給英國,後於一八九八年依中英展拓界址條約,又將九龍半島及大嶼山和附近各離島,租給英國,為期九十九年。由於香港九龍大部份土地租期至一九九七年屆滿,英國與中共乃於一九八四年九月達成協議,並發表「聯合聲明」,英國同意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將香港主權交給中共,由中共在港設置「特別行政區」,繼續維持原有制度「五十年不變」。從這個時候起,香港於九七年的變動,不僅為香港居民所關切,亦為兩岸及世界各地中國人與國際朝野人士所注視。

英國統治香港一百五十多年,雖然基本上是實施帝國主義專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可批評的地方很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英國對香港的繁榮發展,也有不少建樹。香港從荒涼落漠的漁村,建設成高樓大廈林立的周際現代化都市;面積小而資源貧乏的小島,且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三年多,亦受到慘重的損毀;但在戰後重建廢墟,繼續發展。近十多年進步迅速,現已發展成為國際商業重鎮,亞太地區交通運輸樞紐,國際金融中心,貨櫃營運量居全球首位,貿易總額及證券市場的市值,居全球第八位,旅遊及資訊業,亦居亞太各地區領先地位。而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分析報告,香港的競爭力在全球各國〔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居全球第二;「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的分析報告,香港在去年及今年均被評為全球經濟自由地區的首位。香港在國際經濟方面所以能獲致這樣成效與地位,除港人的努力及若干客觀因素外,英國的治港方針及制度,亦為重要因素之一。

香港在英國統治下一百多年,它和中國仍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會點,中華文化輸出及西方思潮輸入的主要口岸;是中國近代革命者或改革派的重要根據地。一九四九年中共統治中國大陸後,它更陸續容納協助了幾百萬不滿共黨政權的中國人,得以在港安身及發展。當兩岸政權尖銳敵對的三十多年間,香港是國共雙方角力鬥爭的重要場地;近十年來,兩岸敵意漸消,大陸採開放改革政策,臺灣宣布解嚴,同意人民赴大陸探親、旅遊、貿易及投資,香港又成為兩岸經貿,旅遊及民間交流的轉口、仲介的重要地區。據統計:〈1〉由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五年八年間,兩岸間接貿易額達八七六億美元﹝一九九五年一年達二百二十五億美元﹞,其中絕大部份均係由香港轉口;〈2〉在中國大陸外商投資金額中,港商居首,臺商其次,至一九九五年底,臺商在大陸投資已協議的金額超過二九四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已達一百一十六億美元。而這些在大陸投資的臺商,在金融、運輸各方面,也少不了在港設一個據點或聯絡處。〈3〉一九九四年由臺灣赴港旅客為一百七十萬餘人次,一九九五年為一百七十六萬一千餘人次,每人平均消費額為八千五百多港元﹝香港旅遊協會資料﹞。剛是從這些事實,就可以看到香港近年和海峽兩岸關係之密切。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將由英國的殖民地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在香港歷史進程上,已經是無可避免的轉變。不過,由一九八四年發表聯合聲明之後,中共、英國、港府,已有十多年協商籌劃時間,香港人民及相關國家〔地區﹞也有心理上的準備。所以一九九七年之變,不會看作「突變」,但也不應看作真的「不變」。將來究竟是「大變」抑「小變」,則由於香港與兩岸關係的密切,國際關係的廣闊,及港人自主意識的興起,將來如何「變」,會受到若干因素互動的影響。也就是由於這些關係,香港一九九七年之「變」,不論是「大變」或是「小變」,香港居民當然十分關切,而兩岸及海外各地的中國人乃至相關國家朝野人士,對香港這一 「變」,亦十分關心。

由於各方面對香港的「回歸」都十分關切,因而近年來探討這一問題的書刊論文亦多。惟因香港之「變」,牽涉廣泛,能對問題的縱面橫面作深入探討的著作,尚未多見。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有鑒及此,乃商請常務理事許之遠先生對此一問題,作專業研究,深入的探討。許先生曾膺任僑選立法委員,和我在立院共事三年。就我記憶所及,他是僑選委員中質詢最多的一位,不祇是數量多,而且品質高,言之有物;這是他喜研究、富於專業精神的表現。許先生長大於香港,赴加拿大深造後,仍為臺港數大報章主筆;撰寫政評,至今未斷,對香港之內外情勢,至為熟悉。在僑選主委任期屆滿後,許先生又奉派出任僑委會駐港機構主管,更獲有親自參與處理香港事務之資訊與經驗。今以其湛深的學養及專業精神,廣搜資料,對有關問題作深入的探討;且對香港過去的歷史、「中英談判」經過、過渡時期的過程與演變,提供了不少珍貴資料,而在本書最後一章研判「香港之變」的方向與問題,更提出了他精闢的見解。

我十分感謝許先生用了很多時間和精神撰寫這本全方位的香港專著;我也建議關心「香港之變」的海內外人士,能細心看看本書。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八月張希哲寫於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辦公室。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