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外一章

 

〔一〕香港「九七回歸」對臺灣的影響

本書原定六章,從香港開埠到「九七」,及「九七」以後各種可能的演變。「九七」 以前,是香港的經歷,每一章有其獨特的演變過程。如果說這是著者對香港歷史的分期亦無不可。但最後一章:「一九九七香港之變」是「回歸」前半年的分析研判;並以此為基礎,結合過去的演變,綜合而推論出「九七」回歸後的可能演變,也就是香港前景的預測,到此應該圓滿結束。回到臺北出版,偶然和長輩及文友談起「九七」回歸,他們都渴望知道對臺海的影響;以此推論,臺灣居民亦必然對此關心。但這不是命題的必然內容,因此稱做「外一章」。

香港是中國人的土地,清廷、國府和中共對香港的影響很大,本書涉及國府撤守臺灣後對香港的種種經歷也很多;但香港回歸影響臺灣的,只有在第六章的「香港對外關係」一節中略及。試未及者補論。

中共收回香港後的管治模式「一國兩制」,自稱為偉大的創見;甚至有謂是「發明」;但亦不能不謂實迫處此。如果香港不是個國際性都市,像隻會生金蛋的金鵝;中共恐接管不善,不但有失國際觀瞻,對要面子的中共來說,是件難堪的事;而且一旦接管,不能預期香港對大陸的助益,起碼也要平穩過渡的話,將會影響中共當權派既得的利益,主要是江澤民主控的局面會改觀。這都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此外,我曾在前文說過:「一國兩制」的接管模式,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是對臺灣現階段的統戰策略,用這個模式瓦解臺灣的心防,達到未來的「兼併」。我為什麼用「兼併」而不用「統一」呢?那是臺灣雖不願也要就範的意思。此外,我仍認為現階段的中共,還未完全脫離原有的本質,特別是強勢「以我為主」的心態,因此對香港儘管擺出「一國兩制」的藍圖--基本法,但仍不時增刪修改;不管香港人的反應。因此還沒有接管便有干預,以致原本可以預期的結果,也因為這種強勢的任性而發生了變化;連帶影響的對臺統戰的成效。

大陸委員會近日邀請來臺訪問的香港新聞評論人士,在一次座談會上,以我在臺北,也邀請我出席。他們對香港前景的看法大致與我相同,可知專業的政評人士,在自由環境下真正說心底話,差落並不大。其中有一位香港大報的主筆曹先生,就港、臺的處境言,用了一句很傳神的話:「好戲還在後頭。」他解釋說,今日中共對香港所玩的手法還不算絕活,接管香港以後,對臺灣才會使出渾身解數,教人好看,所以是「好戲還在後頭。」

第二次大戰以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如日中天。中國在八年抗日慘勝之餘,兵疲民困;國府政策、措施失當然負部分責任,但在人民厭戰思變的大勢所趨之下,中共乘時而起,銳氣已不可擋,勢也。非全由人事也。兩岸分治以後,大陸動亂相繼,各自傾軋,中共自承曾到達「一窮二白」的境地,與臺灣經濟蓬勃發展,成了強烈的對照。因此大陸之失,仍未可以成敗論英雄。這是為什麼歷史人物,必須蓋棺才能定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劫難重重;八九民運的「六四」事件發生,又是一大劫,中共未倒,是個異數。過此以後,近年似否極泰來,如鄧小平逝世仍屬穩健,則大勢應可確定。

中華民國在大陸發生各種災難時,未能及時有所行動,失諸交臂者再,想來亦屬異數。 「六四」事件應是兩岸局勢優劣的分界期。一九九O年,中共渡過危險期。在此以前,臺灣佔優勢,大陸居劣勢。過此以後,此消彼長,到了今日,優劣之勢易位。

一九九O年以前,臺灣以經濟發展和社會、政局安定為強勢。大陸適以經濟不振和社 會、政局動盪居劣勢。過此以後,兩岸各自演變,和以前適得其反;因此彼長此消。

如果我們承認以上的論斷,兩岸就形勢論,中共是佔優勢的。臺北有許多朋友,在和我談論兩岸形勢時,常不自覺的慨嘆:「我們的籌碼越來越少了。」當然,這是在目前形勢而立論,如果說民主是世界的潮流所趨。中共政權必須迎合潮流而改變,否則必然淹沒。因此,如果中共改變,當然又是一番光景。這就不祇是兩岸改變現狀了,連香港的前景也有完全不同的改變。本書和本節立論的前提,是就現狀而言,不作假設和預設立場的。

已屬於劣勢的臺灣,加上「九七回歸」的香港變成放在大陸一邊的天秤上的籌碼;將導致兩岸局面的嚴重失衡。明乎此,香港「九七回歸」對臺灣的影響之大可見。相對來說,臺灣的籌碼就更少了。

南非斷交是一個很現成的例子可以說明。過去南非是個白人執政的種族歧視國家,受世界輿情譴責最多,又經不起禁運,迫不得已開放選舉,結果黑人領袖曼德拉所領導的黨大勝而執政。以曼德拉過去得到中共的支持,照理應立即與國府斷交,但臺灣對南非的經援十分重要,在國家利益考量下,一直拖到現在才宣佈,並將斷交押後一年;很清楚是受香港「九七回歸」的影響。因為中共容有不如臺灣的好處,但一加上香港,比重便會改變;南非與國府斷交便發生了。

目前與臺灣有外交關係的三十個國家中,除南非外,尚有十六個國家在香港設有領事館或辦事處。香港回歸以後,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外交事務屬中央政府管轄,中共焉有不利用這一優勢,達到像和南非一樣的建交目的。可以預見「九七回歸」前後,將是國府外交多事之秋。如果不幸發生骨牌效應的話,將是過去七十年代「加拿大模式」以來,又一次外交陣線上全面性的大倒退。

不管是外交或其他競爭上的角力,力量是決定勝負的,否則就不叫做競爭、角力。個人比賽是個人力量,國家競爭是國家力量,也不無技巧的成份,但力量還是主要的。力量不祇是金錢的財力,國力是整體的力量,例如全國一致的團結,就是一種力量,政府能高瞻遠矚,就是一種進退不失據的力量、反擊的力量。國府過去開放大陸投資,算是向西。以後又說南進;近日又向琉球的石垣島打採,是不是又改北進呢?到發覺不妥,怕這樣下去,真把臺灣淘空了,才又叫出「把根留在臺灣」。這些眼前即興式的政策,是否又算是速食文化的產物,真值得國府檢討。過去國府優異的經濟條件,遠非中共可以比擬,幾年下來,這種優勢漸漸失去。也從一九九O年開始,國民生產總值年年下調,不要說兩位數,如果以後維持成長率百分之六已不錯了;和大陸比較,已相形見絀。「九七回歸」以後,就更見差距。又由於香港是臺灣出口順差的首位,也就是說,臺灣對香港的倚重比香港對臺灣的倚重大,而且這個趨勢似日益增加。則香港回歸,變成中共另一個箝制臺灣經貿發展的棋子。而臺灣的生存靠經貿。因此,我們又可預見,中共有了香港這個籌碼,未來在兩岸經貿的談判上,臺灣有不得不就範的原因了。如何化解這個劣勢,減少對香港的倚重是必然的一項措施。至於是否如願?有時是身不由己的,「以商迫官」早就在臺灣隱隱可見。其實香港的回歸,似反而會加速兩岸三通的腳步。道理很簡單,香港也屬中共的了,以其成本增加,不如直接三通,「以商迫官」又因此增加壓力。

國府過去駐港機構,決不能發揮原有的功能。僑務首先停擺;中共也必然矮化其他單位原有的層次,並諸多設限。會作選擇性的允許,主要在吸納臺灣資金。香港人來臺灣,初期尚可依舊,到第一層立法會成立的時候,也就是接管後一年左右,將有不同的規範,不會像現在這樣方便;惟臺灣人民來港仍易,但方式有變,起碼不會用中華民國護照入境,是可以斷言的。「一國」嘛。

在香港慶祝「雙十國慶」將禁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將視為分裂國家的象徵,當然也會禁止。會準許慶祝「辛亥革命成功」,作為香港仍是自由的象徵;但會嚴格的審核。

中共目前不回應海基會重開談判,就是等香港回歸的來臨,因為香港主權收回以後,成為談判重要的籌碼,對中共是大有利。尤以臺灣對香港的倚重,希望明確知道未來的臺港關係,中共就是不談,到回歸後再說,時間對中共遠較臺灣有利;坐穩釣魚船,再下魚鈎不遲。

董建華當選「特區」行政長官以後,由於家庭背景,和臺灣有較好的關係,引起臺灣部分人士的憧憬與希望。可以預言:這是不切實際的。近日臺灣中小企業在電視臺有個座談會,討論兩岸三地如何達到三贏;這是一廂情願的天真想法,中共只想獨贏而已。香港就是一個可利用的籌碼,達到獨贏的目的。香港「九七回歸」對臺灣的影響,循此方向做結論,雖不中亦不遠了。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