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第三十一回:范紀武籌組校友會 孫伯東領導臺大人

 

話說近年來加知識分子漸多,同校校友紛紛組織校友會,「臺大校友會」乃其一焉。臺大人有個共同個性:吊兒郎當,各有己見。舉一個例:臺大的校歌,在我們做學生時代,還是難產生。胡適之有一次在校慶來,校長請他講話,他有感而發:在校慶集會上,連一條校歌也沒有,真是全國少見。本來校長曾請他寫歌詞,請趙元任寫曲。消息見報以後,他就接到臺大人寫了一封警告信:聲明如寫不出臺大精神,他會找機會揍他一頓。胡適之說,這把年紀,萬一寫不好捱揍一頓,真化不來,因此不敢寫。我是在場聽講的學生,是千真萬確的事。這樣拖到胡適之去世,臺大還是沒有校歌。到安省「臺大校友會」成立,我參加敘會,才第一次讀到歌詞,是文學院院長沈剛伯作的。老實說,我很不歡喜:四平八穩,缺乏臺大人那種不拘形式、生動活潑、朝氣勃勃的作風。如果沒有尊師重道的觀念,真值得揍他一頓。如果由胡適之來寫,絕不會如此墨守成規的。臺大人這種獨立思考,勇於打破成規,是校風薰陶出來的;因此,臺大人的確難攪,倒也是千真萬確的事。范紀武到多倫多來,比我們後了多少年?他居然能組織臺大人,在本省成立校友會,真是難能可貴,其所化的心力,當非一言兩語可概。

看官,臺大是國內第一流學府,「聯考」最熱門的科系每在臺大。1949年國府撤出大陸,北大、清華許多教授轉來臺大;尤以北大的人文精神,隨著傅斯年校長有意的提倡,臺大人頗能心會神領,蔚然成風,在學術自由的旗幟下,臺大人不會墨守成規,以質疑權威,不輕易俯首帖耳任人擺佈,這種治學精神,發展到人格上去,就會崖岸自立,有自己的思考方向。臺大人漠視團隊精神,大概都由自由思想的伸引。要組織校友會,范紀武面對的不但是散兵游勇,簡直是驕兵悍將;他能組織起來,並建樹良多,自有其方法,想來絕不是省油的燈吧!

臺大校友會的宗旨,以聯絡校友為主要工作。成立以後如出版校友通訊、校友名冊是聯絡工作的落實。此外就是回饋母校,如提供清寒獎學金、捐贈圖書和實驗儀器;並為母校設立人才庫等,都次第實現。

臺大師長在多倫多定居,個人知道的有兩位:李定一和黃寶瑜老師。李師為近代史權威;黃師為中國建築權威。以個人來加留學較早,得侍杖履,均蒙賜贈著作。黃、李師近年先後歸道山,真是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

臺大校友會在籌組期間,當時校長孫震到多倫多來。孫震,字伯東,畢業於臺大經濟學系(1956),和居住本市的黃大洲、蔣威廉、宋慈和學長是同班同學。他來多倫多的時候,我于役立法院。我們那一屆僑選立委,出身臺大也有九個,除我尚有加州的牟宗燦、德國的王鼎熹和澳洲的楊雪峰等。除了楊兄不是經濟系外,我們三人都是同系畢業的,且是孫的學弟。孫兄畢業後留校當助教,因此和我們都很熟絡。他當了臺大校長,常在家設宴和我們這些學弟敘舊。孫兄是個誠謙君子,我們在臺北重敘的時候,他第一句便問我:還在寫文章否?他的記憶十分驚人。我尚在學生時代,學校「課外組」便補助我出第一本文集《火花》,孫兄都記得一清二楚。因此,我從政壇歸來,出版第一本《1997香港之變》時,序文就請他寫,紀念我們長達四十年的友誼。孫兄有子繼承衣砵,在臺大擔任教職,和我同時擔任馬英九市長的顧問。故人有後,亦真可喜的事。孫兄在臺大尚未滿任,調任國防部長,是國府第一個由文人出任國防部長。其實,在孫之前,陳履安亦屬文人,但以其為陳誠之子,算是世家背景,平民出身而又是純粹學人,還應以孫兄為第一位。

臺大校友會的草創初期,亦屬篳路藍縷,經濟拮據的,連校友名冊都是范紀武手抄。惟到目前為止,校友會已獎助清寒學弟妹二十多名。十年有此成就,亦真不易!

校友會首任會長為范紀武,現任者為田之欣。田會長1972畢業本校機械系。

孫震以後臺大校長陳維昭,是個外科名醫,當年轟動一時,將連體嬰忠、仁兄弟分割成功,就是陳的傑作。陳每年均出席香港校友會慶祝校慶宴會。1994年,我于役香港,當時臺大擬收回舟山路的「僑光堂」,而「華僑會館」尚未竣工,我當席請求暫緩收回,蒙陳校長首肯,果然兌現,「僑光堂」到會館落成才拆除。

居住在多倫多的臺大校友,有很多傑出的學長,尚沒有入會;若以總人數而論,入會與未入會的,大概各佔一半,有待校友會諸君子努力之處尚多。一些在學術界負盛名的校友,參加校友會的活動也不多。例如蜚聲國際化學界的孫綿方學長(1958年臺大化學系畢業);在多大任教的朱維信教授等是。過去安省博物館的中國館館長許振雄(今已返臺),曾短期在多倫多的李木鐸(香港僑生)醫生,都是傑出的校友。李木鐸在臺大讀書,每年都是全班第一名;在香港考醫生執業試,也是第一名,曾任香港某醫院院長,後移民來加,參加執業考試,也是同期的第一名。這一位校友,每次考第一的獎金都存起來,用個木箱收藏好,當作紀念品。李不但每試第一,而且每次集會抽獎,凡有他在,頭獎例由他抽到,都教人嘖嘖稱奇,這是香港僑生都知道的事。

校友會近年新人輩出;凡是1962年或更早畢業的,美、加兩地另有資深校友的組織,每兩年均有旅遊的集會。這些自稱「老柴」的校友,都已屆退休年齡,晚晴之聚,彌足珍貴;我失諸交臂者已兩次,機會再來,當不容錯過。

1998年五月間,國府僑委會鑒於各校留臺校友,回到海外次第成立當地聯誼會,移民來多倫多的也不少,駐外人員簡許邦秘書遂請范紀武聯絡當地各校僑生校友。於同年五月九日第一次在「文化中心」舉行籌備會議;會議主席公推范擔任,通過定名為:「中華民國僑生加東校友聯誼會」。第二次會議時,范為召集人,通過了會章、成立日期和工作分配。七月十八日召開會員大會選舉首屆理、監事會。選舉如期舉行,綦兆良當選首屆理事長;范紀武完成責任,功成身退。

本來集各校校友成立的聯誼會,人才萃薈,可惜發展不如預期;令人有擊鼓思將之感。

臺灣各大專院校,在本市(或稱安省、加東)差不多都成立了校友會,極少例外。大陸過去廣東著名學府,如中山、嶺南、暨南、民大、廣大等校友會亦已成立。近年並擴大至各省學府;僑鄉各中學校友會。香港港大、中大、及其他私立大專院校、中學,亦大多已成立。中國留學生在加各校畢業的校友,如多大、約大、麥基爾、麥瑪士打大學等的校友會都在本市成立。校友會之多,當在同鄉會數目之上。臺灣尚有榮光會組織,成員是國軍退役官兵,每年參加加拿大「勇士節」操演比賽,多次獲大獎。「勇士節」亦為加退役官兵組織主辦;對「榮光會」的支持,十分重視。「榮光會」每年得臺灣退輔會象徵性的補助,而事功顯彰,焉可諸事阻延剋扣?此外,尚有空軍兵種在多成員成立的「大鵬聯誼會」;各軍官學校成員成立的「軍事校友會」。三者以「榮光會」成立最早,活動亦較多。這正是:百戰榮休涉洋來,猶將餘暉耀國徽。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