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已無能但項強」的李璜
 
2005-2007年
中華民國在大陸時代,在抗戰之前,是國民黨獨大時期;共產黨雖然建立武裝隊伍,實力仍不足與國民黨對抗。其他政黨如「民革」、「民盟」,是從國民黨中反對蔣老先生結合而成的;還是尊崇孫中山的政治理念,但由於反蔣,常與中共結成陣線。可知是政治利益為重的集團,談不上為政治理念而組黨。當時為政治理念而組黨的,除了中國共產黨就是青年黨了。青年黨的「國家主義」,當然也由西方政治思想所啟發的;但該黨主要負責人曾琦、左舜生、李璜都是慎思能文的積學之士,當然也不會照單全收,必經深思熟慮而修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我們以後看到國民黨失敗而播遷臺灣時,其他的政黨都在中共建政後留下來,只有青年黨和民社黨人流亡海外,或部分隨國民黨到臺灣,延續該黨的生命。國民黨在大陸未以友黨善加扶持,到臺灣亦未檢討失敗的教訓,還是將青年黨、民社黨當花瓶看待,青年黨最後又在一九九三年分裂而致名存實亡;這是中國政黨政治的不幸。如果國民黨在臺灣扶植青年黨,成為一個有力的反對黨,民主政治得到健康的發展,端不會形成不認同國家的民進黨崛起。政治家能高瞻遠矚,一定要有歷史基本的素養,國民黨執政這麼久,而「淺碟的政治文化」依舊形成,正因為沒有一個真正的政治家能當權,終於失去政權。
大抵凡是才人,都不會阿諛奉承,而有權勢的當權派,又每每以為那些不肯阿諛奉承之士,必是慧黠不馴之徒,容易尾大不掉,或者知道斯人一出,自己的地位便受到威脅,若不打壓已不錯了,那會提拔!因此,才人的光陰在失望中浪費了!英壯就此過去了!李璜有句:「壯已無能但項強」,不能不為才人呼冤!
李璜是「無能」嗎?當然不是。他是經歷「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人;那一代的知識分子相當優秀。他是學歷史的,以後留學法國,回國後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在北大教社會學;並參與政治活動,是青年黨重要創黨人物之一;學養均有足稱道,晚年出了《學鈍室回憶錄》。
一九七四年曾應新亞書院研究院唐君毅之請,做了「中國現代人文」四次演講;以親身經歷的現代學術、文化、政治、社會的變遷為主軸。後來結集出版,成了我的藏書之一,曾用心閱讀,對李老先生的見解至為敬佩。這句話出自其中詩作:「卅年人事感滄桑,壯已無能但項強,細花幽雨供薄醉,短刀匹馬憶輕狂;豈尤仲子慳臣友,終愧田生毀霸王;何處乾坤乾淨土,天留二老對斜陽。」那時大概是曾琦在美已逝世,只餘他和左舜生了;然而已是人生與國運,都屬斜陽殘照的時刻了。這詩在香港文教界風聞一時。
任何政黨都不能長期獨霸政權的,正如家天下的專制皇朝一樣;在民智未開的君權時代尚且如此,何況是民主潮流的年代,國民黨不開放權力給其他政黨,導致反對黨凝結一切反對勢力而反抗,缺少了理性相互包容的民主政黨的本質。民進黨成為一個怪胎其始,不正常其後的發展,國民黨也應負上部分責任。人是政治的動物,尤其是文明時代,不管是個人的權力慾望還是對社會的責任,參政每每是一部分社會精英的選項,也是任何人、任何勢力不能阻擋的。昨日和今日之民進黨要員如黃信介、蘇玉嬌、郭雨新、李萬居、夏濤聲、游錫堃等,都曾是青年黨黨員;國民黨都無法給他們正常機會,只可組織更激烈的民進黨了。李璜晚年到臺灣,天留大老,還是鬱鬱而終,享年九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