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恨史」又添恨〈記作家陳蝶衣先生之一〉
 
2006年3月6日
自從胡振海〈野火〉逝世以後,我就一直再沒有見過陳蝶衣先生了;他早已超過九十歲的人了,真教我記掛著他。大概四年前吧。臺灣的《中國時報》之某友好編輯,向我約稿:寫蝶翁的作品與創作生涯;為此,曾數度和他見面,寫了近萬言,那是著眼於他的歌詞,包括大量的電影插曲;寄向該報,卻不見刊出。後來查詢,約稿的朋友已沒有在該報工作了,枉費了一番工夫。這一篇傳記,可說是陳蝶衣歌詞、劇本創作的重要紀錄。他是當代「中國時代曲」著名的、多產的歌詞作家,作品超過千首。擬好的底稿卻一時找不到,以致無法投向別的報刊,辜負了蝶公花去了不少精神。
和陳蝶衣〈原名滌夷〉相識應超過三十年了,承他的垂交,使我能認識一
個如此辛勤創作、好學不倦的謙恭長者。他對中國電影劇本、歌曲的造詣與貢獻不凡。我們見面雖然不多,但有一談就好幾個小時,他豐富的創作經驗和文學修養,是我在藝文朋友中的心儀長者。他有一次和我談到民族歌劇,認為英國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美國有《國王與我》;日本有《蝴蝶夫人》,為甚麼文化大國的中國,沒有一齣足以代表中國的愛情歌劇?最後他告訴我;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正好就是一個好雛型,他願意在晚年,將全部心力將它改編成一齣合理情節、優美歌詞、曲的好劇本,為中國戲劇可以和世界名歌劇爭一席。他真摯對民族文化的感情,何等令人感動!當時我于役國府立法院,正式提案向教育部毛高文部長質詢。毛公開承諾派人與陳蝶衣聯絡,立法院都有紀錄在案。後來毛調職大使,人去政息,以後就未見聯絡,而我亦任滿派到香港,和蝶公相見,各不勝唏噓。
豈只多情歌底人〈記作家陳蝶衣先生之二〉
記得陳蝶衣九十大壽之時,臺灣演藝界為他祝嘏。陳翁翩然蒞臨,歌手唱的都是他的作品;洵屬盛會,以後就很少看到他有遠行;原來他在著手整理他的詩作。己卯新春間,他的《花窠詩葉》上冊面世,那時,他自誌九十一歲了。於今相隔七年,陳翁已屬九十八高齡了。計上冊由第一卷《去國集》至第十四卷的《臥治集》;大約在一九九九年以後;《花窠詩葉》(中冊)出版。從第十五卷的《伸齋集》到第二十八卷的《步韻集》。兩集共題一千一百零六;其中有一題多詠者,應在一千二百首以上。在我看來,陳翁必有下冊的,否則不會稱之為上、中冊。由於尚未接到,難作準確的預計,大概下冊亦應有五六百首。總計起來,只以詩作而論,陳翁的作品就近於兩千首間。他寫作的辛勤,可謂近世少見了。
我原以為陳翁專擅歌詞與編劇;尤以電影的插曲,易於傳播而流行起來,他的作品與盛名,就像柳屯田的詞曲,有井水的地方就聽到。陳的電影插曲,如《香格里拉》(捧紅了韓菁清)、《桃花江》、《風雨桃花村》(捧紅了鍾情)、《小鳥伊人》的藍娣、《第二吻》的丁寧、《翠翠》的林黛。到陳翁贈給我的詩冊,才知道他是此中大行家,且是名詩人林屋山人的入室弟子,真是能者無所不能,他是個全方位的作家。二零零零年臺灣世紀大選,國民黨百年來輸了政權的一次,我時在臺北輔選,失敗以後,黨中大老楚崧秋作東,請了李煥、蔣廉儒、朱士烈、虞為、祈宗漢、徐佳士等,我敬陪末席,相對唏噓間,我將寫好的四首,分給他們。並寄給陳蝶衣,他很快就覆我,並依韻和了四首,同作新亭之哭。
惟有東望長在憶〈記作家陳蝶衣先生完結篇〉
我詠國民黨失去政權(四首):「空說民心喚得回,斜陽社鼓敲沉哀,轉頭一覺百年夢,賸水殘山風雨臺。」「共治清流笛笛催,半遮顏面向人隈;當年若肯為臣虜,那等白頭點道臺。」(註:阿扁打出「清流共治」口號;唐飛原為國防部長,受扁之邀出任行政院長,不及四閱月為扁所逐下臺)「五十年來只避秦,忽然依舊客中身;桃源有口扁舟入,從此漁民亦順民。」「紅燭燒殘剩淚身,醒來猶感淚痕新,廣場燈火花千樹,轉飾宮牆換主人。」
陳蝶衣和章四首:「身閒心怯首重回,士子徒多不務哀;惟有東望長在憶,春臺盡是水樓臺。」〈註:《呂氏春秋》有語: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辛棄疾詞:「雲柱礎、水樓臺」。〉「老來偏勞年矢催,允宜終老白雲隈,歌隊響徹歡聲後,黃耇無疆背亦臺。」〈註:黃髮、凍梨也。臺者言鮐也,大老背有鮐文。〉「喜戚無關越視秦,既罷負盡客中身。曰歸歸向山林臥,變置吳民作逸
民。」〈註:《爭臣論》:「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蘇軾詩:「遺英臥逸民」。〉「不貲專屬宰官身,觀釁常能日日新。忘卻海箍圍域外,支離飄泊有畸人。」(註:《莊子》:「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氏感年齒之增,對國是之無奈,憂鬱時局,哀傷溢於紙上了。
陳翁詩冊中有胡適、周璇的書扎;也有許多時事剪報、電影海報、美人、佳景;他都一一題句其上,像畫龍點睛似的。詩人的感觸在心的深處,真不可以表面視之。特舉《夜諷》兩首見其概:「六賊聲名滿帝京,及身權要有哀榮,不嫌貶謫途中死,好與鴻毛比重輕。」「去佞毋勞比拔山,陽秋斷語逕須刪,從來貴幸難持久,自有趫才代詰姦。」詩人厚道,不必問所詠了。擬就此篇,適逢新年,撥電向陳翁拜年,此老健在,真人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