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喋血孤城」的批判、守將余程萬生平的考證

 

電影「喋血孤城」是抗日戰爭中打得最慘烈的「常德會戰」;影片的名字已名符其實說明。常德之戰,是湘鄂會戰的一部分。守城主將是第五十七師師長余程萬,率領全師八千兵員,在城外佈防與日軍激戰,重創敵軍。日軍經多次增援後,佔領外圍後,在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 十一月十八日,日軍展開攻城序幕戰;就是「喋血孤城」,慘烈的喋血攻守開始。至廿五日,日軍不惜違反國際協議,用毒氣、狂炸、濫炮攻破城牆而入,與守軍進行巷戰。六日以後,日軍得而復失。余程萬死守孤城、掃蕩殘餘日軍共十六日。當時參謀總長何應欽,在湘鄂會戰日軍潰敗後巡示常德,譽守軍為抗日以來:「是戰略與戰術最成功的典範之戰」。我對影片的「批判」,不是一般「批判」的只有負面的陳述,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作分別的「批評」和真假的「判斷」,還原歷史的真相。

這是中國中央電影領銜、沈東導演對抗日戰爭、國軍較正面、和接近歷史的陳述,無疑是打破舊框框的進步。編導在影片開始,予人有刁斗森嚴的效果。以「洞庭戲院」歌者浣清的唱詞,交代了常德的地理、原有和平的氛圍;千里而來沅水帶著十多條支流,注入百里煙波的洞庭湖,貫串黔川、扼湘西咽喉。應付日軍攻城主守常德的第五十七師,是立在地理上的背水陣。洞庭西岸是沃野千里的平原,盛產稻米,是漁米之鄉,這也是日軍對穀倉的搶奪;對侵佔常德的企圖重要原因之一。西南、西北是山岳地帶。下游便是岳陽、湘潭、長沙、漢口,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德附近的古蹟也很多。導演很聰明,主線是貫串全劇攻守主帥的互動和攻守的戰鬥過程。副線是歌者浣清和駐軍連長的愛情故事。準備結婚的日子,已是開戰的前夕了;也透露了兒女私情,在國家存亡絕續的時候巳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了。余師長送玉珮和答應在打勝仗後為他們辦一場轟轟烈烈的婚禮,點出他和部下水乳交融關係。日軍圍城,戰事日緊,連長去探望情人,浣清以交杯合巹三巡,願意以身相許,在生死戰的前夕作交頸鴛鴦,特別令人動容。巷戰中,連長以必死之心炸敵巢穴,致裹屍而還;浣清拒絕他人的幫助,獨力把連長的屍首,從地下搬到他們定情之夜之二樓,並軀同眠。其過程和意象,足奪人眼淚。

另一副線是二虎和姐姐在守城戰中的表現,導演用城內這兩位年青的老百姓經歷,襯托出余師長的駐軍在當地民眾看來,是生命共同體。二虎這個苗子從獵槍到第五十七師的虎賁戰士的過程。從戰場不知所措到後來屢屢殺敵的熟練;又從第一次遇上毒氣,憶起雙親被毒氣殺死而恐懼。那還是外圍戰的陳述,導演用這個手法,嚴重控訴日軍違反國際協議在戰場用毒氣,而且還殺害平民。以後圍城戰,傷兵經過二虎的家門,他把大門拆下作擔床救傷,把民眾與守城將士的死生與共之心揭露出來。余師長把擅自後撤的營長不殺而勉予載罪立功,刻劃出他嚴厲治軍,也還有菩薩的心腸。在他向不能握手(雙掌全斷) 的傷兵致敬,就教人眼淚打轉了;這都是神來之筆。

常德會戰距今已六十七年,詳細的戰鬥過程都未必能作十全的考證,但還可以作概括性的描述。但關鍵的人物、守將余程萬就未必有真正的史料可查,職位、職銜可根據史料,但深入了解其背景、家世以至其個性、品德,能力就不太容易,這是史家最難為之處。而歷史是關鍵人物的影響最大,他甚至就是歷史的創造者。如果常德不是守將余程萬,不能奇蹟的守下來,抗日戰史的下半部就會全部要改寫。「喋血孤城」在大陸放映,轟動一時,臺灣也放映過,就是還沒有到北美的多倫多來,在這段期間,我已搜集、閱讀、徵詢相關的史料,到翻版光牒在本市出現,就先睹為快買回來,才開始草擬本文。導演也不可能把圍攻常德的各條戰線在一小時又四十五分鐘的片長可盡,只能作重點描述,大致來說沒有什麼可議。但開始的時候,場景非常熟悉,那是美影片的以法國諾曼第登陸的場景(The longest day)。但余部第五十七師接防常德不久就日軍來攻,其沿沅江佈防,不可能如諾曼第的海灘規模。與沅江戰地當有出入。余程萬將軍比我長約四十一年,雖然同鄉,到港也同在一九五零年,但沒有見到他,但我與他的四弟余北溟將軍(廣州行轅主任少將參議;主任為張發奎將軍)很熟悉;許多史料,是他生前(二○○五年五月五日逝世,88歲) 告訴我的。寫「常德抗日血戰史」的徐浩然,曾任職第五十七師並參與整個戰役(復員後亦到了香港,與本市中華會館前主席余蓀庭先生很熟)。這些史料我都向余蓀庭先生核實,余先生曾向紐約余親賢(余程萬的長子)醫生詢問過。因此對余將軍的事蹟當較沈東導演可靠。一、余程萬帶職入北平中國大學攻讀政治,不是片上說是中山大學。二、余將軍奉命死守常德,與城共存亡。在奉命駐守時,就寫遺囑給妻子(鄺瓊華) ;不是在守城危急時寫的(也不可能在對陣中寫)。同樣,他也在駐防之初的同時,寫了「保衛常德文告」,還清楚說明「死守」的辦法;「我已命令組織由排連營團到師各級督戰隊......,不準後退,督戰隊當可將此等人就地槍決,為我們虎賁除敗類。」(錄自「文告」) 很顯然,導演沒有讀過這一篇「文告」;也不了解余程萬有言出必行的性格。因此三、才有攻入常德後,出現國軍(有軍人識別的襟印編號) 的俘虜。實際上,國軍將士只有戰死或受重傷不能動的躺著,沒有一個被生俘的,任何撤退即被督戰隊擊斃。倒是被守軍俘獲的日俘,會戰後的戰地記者都曾會見過他們,包括:田山增雄、戶見喜市、橋本三四伍、池上利一四等多人。田山增雄還希望留在中國。四、片中引述幕僚向余程萬說:「上方說:常德應該沒有問題,日軍進不進攻還不知道。」是不顧史實的敗筆,余師就是因常德吃緊才來駐防、死守且早有命令。五、當余程萬接到一個一個指揮官的陣亡,又接到開羅會議的蔣老先生要他死守常德與城共存亡,他拍桌說:「什麼死守常德!」其實他早已奉命,不是那個時候才知道,他的文告也清楚決不撤退的死守自誓,豈會在這時有二意要撤守?六、片中說日本三萬人來攻,事實上是十多萬人來攻八千守軍的,可能是外圍某一處的「戰役」;但沒有說清楚;其中偽軍就有一萬人。「戰史」提供了每個地區敵我的傷亡數字,日軍遠比我守軍慘重;並引述外國記者的採訪,至為詳盡。到援軍到而內外夾攻下,日軍遺屍一處,經外國、本國戰地記者所見和報導就超過一萬人;還有多個日軍死屍埋坑,絕不是日軍佔領後自動撤退的。

余程萬將軍簡史

余將軍於民國前十年(一九○二) 五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廣東僑鄉的臺山縣、荻海光大鄉的漲村。青山環抱,綠水迴環繞村;真是山重水複,故名「漲村」。余家是個典型的「耕讀之家」。共有兄弟姊妹八人,四男四女。上有長姐,他雁行第二,是長男,名程萬,字石堅;有弟三人:一鳴(畢業高等警官學校、日本士官學校) 、國光(畢業陸軍軍需學校) 、北溟(畢業中央軍校十六期) 。余將軍初讀於番禺師範學校,以第四名優異成績畢業。孫中山先生建黃埔軍校招生,他投入又以優異成績第十一名在第一期畢業(時年廿二歲) ;隨即參加兩次東征、討伐楊、劉兩軍閥;廣東統一;隨師北伐,積功升少將,是黃埔第一期繼李之龍之後升少將的第二人。民十七年帶職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後又入陸軍大學研究院第一期;(畢業試名列第六) 。又入北平中國大學專攻政治,(畢業考試名列第三) 。是國軍將領少有的文武兼備的軍官。著有「中國的都市防空」、「軍隊的組織和管理」。民廿三年任第九師少將參謀長;後調第四十九師任少將團長,又以戰功升該師副師長。

抗戰以來,余將軍從未離開戰場。民二十六年奉調第五十七師少將副師長。翌(民二十七)年九月,武漢外圍要塞田家鎮之役,擊潰日軍倍數之敵;積功升該師師長。民二十九年六月,日軍圍攻南昌,余師擔任左翼主攻,擊潰日軍。民卅年三月「上高會戰」,余師仍隸第七十四軍,負責會戰主守,亦擊潰來犯日軍。獲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頒予「陸海空軍武功狀」。至長沙兩次會戰,第五十七師均參加,戰功彪炳。以後第五十七師多有建功,獲領「虎賁」為師之名號,「常德會戰」,余師奉命進駐主守。以一師八千的兵力,當十萬餘優勢的日軍,苦戰十六晝夜,與友軍夾擊潰日軍,開抗戰史上以少勝多未有之奇蹟。獲頒虎形標記榮譽旗。後積功升第二十六軍軍長。抗日勝利以後,他離開戰場,出任粵東師管區中將司令,督辦役政。年終考績亦為全國第一。

然而,勝利後,國民黨未能安置汪政權的「偽軍」,又以未經「訓政」而急於行憲選總統,以致黨內分裂;經濟改革推出「金元券」失敗,以致民心盡失。在民困兵疲下,國共內戰逆轉。解放軍在「徐蚌會戰」時主力盡失,蔣先生下野;但還希望撤至西南和共軍周旋。蔣經國在「我的父親」一書有記載:他奉蔣老先生之命出請余程萬往雲南昆明見盧漢,勸諭他擁護中央政府。但已無法挽回,盧漢還是「起義」了。余程萬不得不撤到海南,向蔣老先生覆命後到香港;在新界買了兩個小農莊(華苑、鳳輝園) ,安置長期追隨他的一些部屬。當時兵荒馬亂,新界的土地大多荒蕪,而余一生清廉,沒有什麼積蓄,只可在這些荒蕪偏僻的地方落腳。一九五五年夏間,他的長子親賢經學校保送入臺灣的「國防醫學院」就讀,他很高興,準備了請帖給一些親友,誰料未及宴會,就在發請帖的當日傍晚八月十六日,回「華苑」下車時即被綁匪劫持。新界的軍警聞報趕至,在警匪槍戰中喪生。一代名將,百戰不死於戰場上而死於警匪槍戰之中,時年僅五十三歲,真是英雄之憾。遺孤三子一女,長子親賢自「國防醫學院」畢業留美,在紐約執醫生業,現已退休,次子親民亦在美任機場職,亦已退休;均嫡出。第三子一女在港(庶出) 。孫輩均卓然自立,有聲於時,堪為一代抗日英雄告。

餘波:對毀謗余將軍的辯正

有人質疑:余程萬怎麼突然變成全國今年暑期大片的主角,和黨營主流媒體吹捧的「抗日英雄」和「鐵血將軍」。並認為且慨歎「歴史主流標準所剩無幾」了。其實在長期主流標準的扭曲下,才是真實歴史所剩無幾的原因。稍為接近真實的歴史,就覺得無法接受。又說「導演沈某替共軍手下敗將張目,連國內明星都不願出演這個“英雄”,只有拉香港人呂良偉出山撐角,正義是非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一再為汪精衛、蔣介石等翻案。」蔣可與汪兩個對民族功罪完全不同的人,質疑者都可以相提並論,他的史識已可想而知。在共軍手下敗將就不能在抗日戰場上成英雄?時空不同,英雄氣短的道理都不懂了!影片中暗示守城將士剩下百餘人,已遠離事實,這質疑者竟然說只有八十三人,余程萬卻可以在十萬日軍之中突圍,不是大違常識嗎?八十三人又怎可以和援軍夾擊,擊潰日軍而令遺屍上萬?余程萬一生未被蔣先生或軍委會判刑、判死刑。倒是余母接到蔣先生頒牌匾《教子有方》一座。羅斯福又怎會求蔣先生不殺余程萬?又說他被押解到重慶坐牢,事實上,余一生也沒有坐過牢。這種誣衊國軍將領,在今天還有什麼意義?又說余任第二十六軍軍長時,以控制的飛機供撤退時載人,每位收三四百両黃金,並「保守估計」,余帶1000萬港元(相當今日100億)。真是語無倫次了。戰後英國窮困,曾向國府建議以三億元贖回香港,可惜國府也沒有這個數目。余程萬出身農村,個性節儉,所以能養廉;連抽煙也自己手捲;在影片中埋怨煙絲不好,是不可能的事;穿的是美製呢絨軍裝、白手套,這都與事實不符。戰時都是布質軍服,然而這種小節,如果不是有過份的毀謗,我實在不願多費筆墨。也竟有人還說:「據說(影片)製作費贊助,有余的後人,還有別的什麼人?」余家的人和親友,直接間接我多認識,誰有這個能力去贊助、補助?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說謊世界!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