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台北論壇基金會大陸訪問報告(轉載)

 

台北論壇基金會大陸訪問報告(轉載   

 

105.2.23~27

 

一、 引言

 

2016116日的總統與立法院選舉使台灣再次出現政黨輪替。如眾所周知,總統職位將由民進黨籍的蔡英文主席出任,立法院的多數也由民進黨單獨掌握(113席中的68席)。雖然蔡主席在選舉過程中反覆強調她當選後將維持兩岸現狀,同時亦將承繼過去兩岸交往與談判的既有成果,此一政策仍與馬政府及國民黨候選人明確承諾以「九二共識」做為兩岸政治基礎的主張有所區隔。在北京多次強調「九二共識」與「兩岸同屬一中」的背景下,民進黨與共產黨將如何處理它們極可能對立衝突的關係就成為目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為了更深入了解大陸方面的思維,台北論壇特別籌組一個以本會常務董事為主的訪問團,在223日到27日間造訪北京與上海兩地的涉台機構與智庫。在訪問團離京赴滬時,恰聽聞大陸外長王毅於美國演講答問時的談話內容,訪問團亦就此新發展請教上海受訪智庫的專家學者們。為昭兩岸之公信,台北論壇基金會特撰寫此一報告,作為台灣社會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共同資產。訪團名單與行程均臚列於文後。

 

 

二、 本團論述重點

 

總體來說,在對談的過程中,訪問團所獲得的一致綜合印象是,大陸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未來持續互動的基礎,而其核心則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大陸對此原則已多次表明態度(包括國際場合),領導人用字非常強烈,實已無法退讓。而同時台灣方面基於內部因素則似無法接受「九二共識」或「兩岸同屬一中」。因此橫在眼前的是一個很明顯的僵局。

 

本團同仁雖對此「縮不回來」與「說不出去」的僵局咸感憂慮,但「憂慮指數」不盡相同,關切的重點也有差異。有人認為,當前「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認同大幅上升,遠遠超過「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不是台灣人」的認同。這個單一認同將不可避免地制約蔡政府的大陸政策,使她不容易走向中間路線。在這個認同民意基礎上,蔡要如何與大陸強調的「兩岸同屬一中」尋求妥協,確實是很大的考驗。225日王毅外長在美國的說法其實柔中帶剛。蔡能否接受其中的一中論述,與北京相向而行,是否能克服民進黨內的異議,仍在未定之天。

 

也有團員認為,蔡英文過去在兩岸政策上歷練豐富,親身參與李登輝前總統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撰述,與陳水扁前總統的大陸政策制訂與執行。這些紀錄雖使大陸不易信任她目前維持現狀的政策主張,但她將來勢須面對極其複雜的兩岸與國際局勢,而且美國亦可能以王毅的說法來向臺北施壓,蔡女士的施政勢必無法完全依循自身過去的理念。從此一角度看,兩岸關係的未來似乎仍有相當的期待空間,北京宜多給她一點時間。

 

另有團員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受到三個重要文件的影響。一是1991年民進黨通過的台獨黨綱,二是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三是游錫堃2007年擔任黨主席時所通過的《正常國家決議文》。在這三個文件仍然存在的前提下,蔡英文要接受與明白表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有客觀上的困難。但自從大選結果揭曉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已逐步往和緩的方向前進。蔡英文不但公開說她會「尊重並理解1992年會談的歷史事實,珍惜這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及成果,在這個基本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她同時也表明,將會「積極溝通,不挑釁,也不會有意外」,並且「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的兩岸關係」。更重要的是,她更表示會與大陸求同存異,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為基礎來推動兩岸關係。具體而言,蔡英文拒絕了時代力量以「兩國協議監督條例」取代「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做法,不將兩岸界定為兩國。同時,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董雲裳亦指出蔡英文曾向美方承諾會維持現狀,她也認知到她有義務提出維繫台海繁榮穩定的政策。由於民進黨與北京尚未存在足夠的政治互信,因此雙方相互摸索,能否在兩岸間建立預防性的協商機制來避免誤判,亦是訪問團的關切重點。

 

最後,經濟發展是台灣的命脈,而兩岸貿易與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又與台灣經濟持續成長息息相關。雖然兩岸貿易經歷了前幾年的風風雨雨,持平而論,ECFA的簽訂及陸客來台對兩岸經濟的成長都有貢獻。因此,如何在兩岸關係新情勢下排除政治障礙,持續推動兩岸經貿合作將會是新政府的頭號挑戰。其中的議題包括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合作能否同時並進,能否以世貿會員的身分加入區域整合。在形式上,若非自由貿易協定,台灣能否與各國簽訂實質性的貿易協議,也有團員關心。再者,在520前兩岸能否先完成貨貿的協商,以便將來一旦政治情勢許可即能立即付諸實行。此情形與2000年類似。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力爭在大選後、卸任前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便上任的新政府能適時開放「小三通」。因此未來幾個月貨貿協商如能完成,將促成藍綠紅三贏。

 

 

三、 大陸觀點

 

(一)從國際與區域關係來看2016大選後的兩岸情勢

 

以下根據訪問團與陸方受訪單位中的官員與學者的對話內容,從國際與區域關係,中國大陸內部政經發展,兩岸互動,與台灣未來政局四個角度來整理此行所獲得的訊息。

 

訪問團在北京與上海接連拜訪了幾個極具代表性的國際問題研究智庫。在對談的過程中,這些國際關係專家們從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國際與區域局勢來分析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其中一位資深學者指出,雖然整體世界局勢仍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大國合作與競爭並存,大陸卻同時面臨著格局轉換、秩序變革和經濟調整三重疊加的態勢。就格局而言,美國雖仍然是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但區域矛盾與衝突不斷。美國持續推動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及日本右傾化的發展皆為亞太地區埋下許多衝突的因子。與此同時,在處理諸如氣候變遷等非傳統安全議題上,全球治理體制的改革已是大勢所趨,引發了新一輪規則制定權的爭奪。最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新興經濟體欲振乏力,為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就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關係而言,一位鑽研美國問題的專家指出,眼下美國以「亞太再平衡」之名刻意在大陸的週邊製造許多問題來抑制大陸,為大陸的發展設下玻璃天花板。近來在南海鼓動菲律賓以國際法挑戰九段線與派遣軍艦穿行,在東海則有釣魚台的爭議,日本的重新武裝,朝鮮去核子化,與在南韓部署「薩德(高空區域飛彈防禦系統,THAAD)」的議題。

 

就大陸的意圖而言,專家們指出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大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並不高,而且大陸已表示願意尊重美方在亞太地區的傳統作用與現實利益,無意挑戰其國際地位。在週邊則以 「親誠惠容」為原則,深化區域整合。近來提出的一帶一路方案,除了試圖以投資週邊國家基礎建設解決過剩產能與尋找新的增長點外,更重要的是鞏固與鄰國的政治基礎以及強化人民對人民關係的政策目標。另一方面,專家們也透露,南海與東海的短期議題皆可望找到解決的方案。朝核問題也預期在三月底的高峰會上找到解決方案。

 

如果南海與東海問題皆有解決之道,與這兩大議題亦有關聯的「台海」便成為防止『三海連動上唯一的變數。某權威學者指出,台海問題的重要性超過東海、南海,甚至朝鮮半島問題。令多位國際關係學者同時感到憂心的是,在三海連動的背景下,蔡女士就職後的新政府是否可能成為美國製造新問題的「棋子」(就像烏克蘭之於俄羅斯),不論是推動獨立,在教育上繼續去中國化,還是在南海議題上配合美國戰略,放棄U型線等等。其中一位學者甚至明白指出他們所接待的美國智庫學者曾向其透露確實有美國學者建議透過台灣議題的操作來轉移大陸對南海的注意力。這是目前中國大陸從政府到民間十分憂心的問題。台海議題成為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是否爆發衝突的試金石。若台灣過度向美國與日本傾斜,台海情勢同時牽動南海與東海,可能使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關係越過衝突的臨界點。

 

(二)從中國大陸內部政經發展來看2016大選後的兩岸情勢

 

在訪問團拜訪的單位中,亦有不少專家學者從大陸自身目前的政經發展來解讀未來兩岸關係可能的發展趨勢。某位智庫資深學者指出,北京目前的首要施政目標是經濟發展與轉型。具體而言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並希冀能讓現行標準下的七千萬貧困人口在五年內全面脫貧。在世界經濟景氣下行的背景下,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完成上述目標殊屬不易。因此,未來北京將重視內政多於外交,指控北京在習近平之後會在外交上變得更為強勢,或試圖挑戰既有秩序乃是錯誤的解讀。

 

另一方面,大陸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面臨新的國際經濟競爭態勢,譬如美國等先進國家試圖透過TPPTTIP等新型貿易協定來強化自身競爭力並重新界定全球貿易規則。但在以發展作為施政首要目標的前提下,中國大陸不會再讓非經濟性的國際與區域衝突來打斷自身的發展。不論是南海的爭議,東海方面日本的再武裝化,或是已經兩度打斷中國大陸發展的朝鮮半島議題。處理台海問題時,也要避免阻礙大陸對於經濟奔小康與全面脫貧的政策目標。

 

(三)從兩岸互動來看2016大選後的兩岸情勢

 

兩岸關係除了受到國際大環境與大陸自身發展邏輯兩者的影響外,自然也受到兩岸互動既有模式的影響。訪問團此行走訪北京與上海幾個具代表性的涉台機構與智庫,官員與學者專家們皆提出了他們對於將來兩岸政經情勢發展的意見。

 

一位權威的涉台官員指出,不論台灣政權因選舉如何更迭,北京的兩岸政策具有高度的延續性,對所有政黨採取一致的標準。其中的核心便是作為兩岸互動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與其所蘊含的「兩岸同屬一中」核心。這是2008年後兩岸互動得以恢復,並且在兩岸即便存在分歧,卻未改變大局的根本原因。只要守住此一原則,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關係亦能夠穩住,兩岸在政治與經貿交往上的政策細節也是可以討論的,因為大陸追求的是心靈的契合,而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大陸所追求的統一也並非一步到位,可以有過渡性的靈活安排。就連中華民國國際空間,根據涉台智庫的學者的看法,只要認同一個中國原則,相向而行,北京對此議題亦具彈性。

 

這位官員希望民進黨從台獨路上回頭,要「去去中國化」,而非更強化台獨意識。他說,如果兩岸關係只有「鬥」、「拖」、「和」三條路的話,在520後將只剩下「鬥」與「和」兩條路,而不同的道路選擇就有不同的後果。被問到兩岸渠道時,他強調兩岸現在彼此訊息很清楚,有沒有渠道不重要,台灣方面能不能下定決心最重要。至於訊息內容,定位問題是關鍵。核心仍是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而且訊息本身也不應只是帶有不確定性的負面表述,必須正面表述一中。

 

對於我團表示希望給民進黨更多時間,他表示現實是拖不了的,五二0到了就必須面對,大陸就必須處理。以現在情況看,即使蔡接受九二共識,大陸很多人還會不相信,內部還要進行很多說服工作。

 

相較於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這位官員認為不論是美國與大陸的關係或是朝鮮半島的新情勢與兩岸關係並無明確關聯,因為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性質不同。他特別指出,美國大選的競選過程也顯示其孤立主義的抬頭,將來美國的外交政策將不會那麼具備理想主義。而且相較於大陸,台灣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仰賴美國作為槓桿難以成事。

 

就兩岸間的經貿交往,主管商務的官員指出其中的關鍵仍在於「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因為台灣加入區域貿易整合不應被理解為一個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一個與政治及主權相關的問題。由於自由貿易協定有被政治化的可能,北京只有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才能夠與台灣商談與他國簽訂貿易協定與加入區域貿易組織的可能性。

 

北京涉台學者還批評蔡的「維持現狀」是選擇性的,即使她將來不製造危機,否認過去承諾本身已構成危機。他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說法也表疑慮,因為其中可隨意解釋的空間太大。至於監督條例的調整也只是懸崖勒馬,而不是掉頭,意義仍有限。

 

針對外長王毅在美國的新提法,上海涉台智庫的專家們皆認為這是善意的表現,給了蔡政府較大的迴旋空間。但他們也認為這並不等同於承認中華民國憲法,而王毅談話的核心仍是兩岸同屬一中的原則,與先前對九二共識的強調並無二致。

 

從北京到上海,官員與學者均一致強調,大陸的對台政策已定,現在「球在台灣這邊」。其中觀察重點就是蔡的520就職演說。

 

(四)從台灣未來政局來看2016大選後的兩岸情勢

 

台灣內部的政治局勢亦與兩岸關係的發展息息相關。特別是2016大選的過程與結果皆顯示,不論從人口結構與國家認同的角度來看,台灣政治正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針對此一新局面,上海一位智庫學者總結當前北京的政策是「保持方向,維護成果」。北京權威學者強調,有鑑於北京依據蔡主席過去的言行已把蔡英文及民進黨定性為「柔性台獨」,故未來難以樂觀。他認為,蔡的選後發言固有值得肯定之處,但她提出的四項關鍵元素(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以及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過去廿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台灣的民主原則以及普遍民意)中仍潛藏著非常不確定的因子。該學者認為北京目前對蔡不抱期待,不放棄底線,但也不放棄努力,因為畢竟民進黨不是鐵板一塊。多位專家都提到他們已經注意到蔡女士的轉變,但卻對未來她能否引領民進黨做出改變,開啟「改革元年」,抑或反遭黨內極端人士綁架,成為「文革元年」,無法確定。重點是不論台灣的政治局勢如何演變,民進黨是否能相向而行,國民黨能否重振旗鼓,大陸都將持續研究如何將自身實力轉化為對台能力。總體而言,兩岸勢必進入深層調整階段。

 

京滬官員與學者都談到「天然獨」。他們擔心,若台灣年輕世代的「天然獨」難以遏制,未來勢必演變成其與大陸「天然統」的對立局面。大選後大陸網民的言論日趨激烈,不僅把不滿情緒發洩到北京政府,如把「中央對台辦(即國台辦)」汙名為「跪台辦」,甚至開始大量流傳武力統一的激情言論。與此相關的是,一位上海智庫的資深學者指出近來民進黨立委以轉型正義之名(例如廢除國父遺像)所推動的文化台獨將被視為對兩岸良性發展不利的舉動。雖然他們也同時注意到蔡女士及時阻擋此案,表達了善意,但她未來能否有效約束黨內立委,考驗著蔡英文的政治領導能力。

 

一位上海資深學者則呼籲民進黨應該要為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留下後路,在這些意識形態上的政策有所節制。另位學者強調當前世界經濟及科技都發生巨大變化,過去常見的合作方式都將過時,而全球各國都在紛紛尋找新的利基。如果兩岸仍在酣鬥,必將錯失先機;如能攜手合作,雙方均前途無量。

 

訪問團團員名單

 

姓名

訪團身份


錢復(僅北京行)

團長



洪奇昌

副團長



蘇起

執行長


程建人

團員


梁啟源

團員


童涵浦

團員


華志豪

團員/行政主任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