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退休後的精神生活
 
我國有句古話:「五十而稱翁」。到了六十,可稱「杖於鄉」;在鄉里做「父老」。七十「杖於國」;國中稱「國老」了。在傳統時代早就「息影田園」,怡然可以稱翁,也可以做老太爺;近代醫學昌明,許多先進國家定六十五歲拿到養老金,享有各種老人福利,雖未明文規定為法定退休年,實際上已為退休制度所規範了。百年人生,轉眼問由少及青,由青而壯,於今及老;面臨退休或已退休的生活,又該如何打算?
一、老年比健康:人生可算是一場競賽,少青年代比學業,壯年比事業,老
年應該從絢爛歸於平淡,如果還對事業,不管財富或名譽地位,不外名利兩字,還念念不能忘情,實在虐待自己,還要與人相比,則終身勞累,即使成功,表面確為「富貴」,實際卻終生「貧苦」。因此老年切不可再比事業,要比健康。健康就是「康寧」,為「五福」之一。活得健康是老年退休生活最要緊的事。
二、精神生活優先:錦衣玉食,是物質生活。老年如果還追求物質享受,此
人智慧實在有限。老年還斤斤計較這種「色相」嗎?這是一種苦事,我們應轉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佛家說:「捨得」;就是放棄物質的追求和擁有。能「捨得」才能「自在」。甚麼難以捨得,念茲在茲,那有「自在」。「自在」的現代用語:身心快樂,無所掛慮。精神生活的寫意,就是富足,應該優先考量;凡有礙精神生活則捨之。
三、臺上不如臺下:我們佔據了人生舞臺六十年了,也該讓後之來者多一些
空間。地球絕不會因我們退休而停頓下來,走下舞臺,好好在臺下欣賞一下我們的後繼者,給他們多一點鼓勵及掌聲,不也是賞心樂事?記得有一次回國,有一位退休的長輩和我坐在臺下。他翹著二郎腿說:你看臺上的大官們,個個正襟危坐,辛苦啊!那有我現在的「自在」?
四、只在乎曾經擁有: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說:「自其變者而觀之,天地曾
不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天地與我皆無盡也。」我們即使擁有數不盡的財富,也不過是在有生之年,在宇宙間只不過一瞬之間,有一些不是我們的,但看在我們眼裡,在這一瞬之間誰說不是我們的,那個業主和我們有什麼兩樣,這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的哲理。達觀的人生是在珍惜現有,不必「機關算盡」與「天長地久」的佔有。
五、不為兒孫做馬牛:這一句之上原來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好的兒孫,他們不希罕你的遺產,不好的兒孫,你節衣縮食的為了他,反而害了他們。做父母的能使他們健康的成長,正常的教育和愛就夠了。也不必埋怨他們不孝,唸唸「慈鳥曲」,你的氣自然平了。
六、相看兩不厭:中年喪偶,古稱鼓盆之痛。有一些現代人卻說:人生快事,是中年死了老婆,因為可以該換的時候不須藉口,似欠厚道。人生本來沒有十全十美的,你我都不是完人,求配偶完美,乃勇於責人薄於責己,如果我們的老伴健在,相隨了數十年,這份感情豈易取代,中年忙著事業和生活,老來能多盡心,正好給彼此機會。辛棄疾名句:「我見青山多嫵媚,願青山見我亦如是。」逗逗老娘或老夫,保證有意想不到的嫵媚。
七、「威而鋼」不如「威而固」:李石曾娶了田寶寶,人們問他怎樣相處,他
說像打麻雀,多摸摸,少碰碰。這是很有道理的,年紀大了,精神的享受比肉體適合,不是就此打住,而是不可勉強而為。「威而鋼」不足恃,有人為此斷了,心臟病併發了,不若固本培原;同登壽域。多摸摸,相視一笑,何等情意,何等銷魂。
八、讀平生未讀之書:我不反對打麻雀,但我以為人生的圓滿在福慧兩字,福或由天定,慧在修悟。老年講智慧,癡呆最糟糕。讀書可長智慧,讀古書尤可神交古人。有智慧的人必然精神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