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范曾書畫展觀後評

 

 

       近年兩岸文化交流日多;大陸畫作在台灣畫廊展出,幾可說無日無之。如能藉優良的畫作展出,來提升我們國畫界水準和一般民眾對國畫的興趣與欣賞能力,縱使商人獲致重利,也是理所當然,我們樂觀其成。反之,如果像賣大陸假那樣,一味為之吹噓,言過其實,祇求利益掛帥,不但有失文化交流之旨,連商業道德都談不上,實在是不敢苟同的。

        大陸畫人有上世紀九十年代,能應邀親來台灣展出的還不多;與一般藉文化交流之名,其實完全為商業利益的展出也許不同。年上半年來的劉海粟和目前在台北市展出的范曾,深得傳媒的厚愛,哄動一時。劉海粟成名早,名氣也大,理有固然。范曾則是近年崛起,聲華奪目,劉不能過,真可謂後生可畏;但傳播媒體的造勢是一大助力,應是平情之論。如有用「巍峨范曾」做標題來介評他;命題就大有「高山仰止」之忱,何止以一代宗師視之,簡直和儒林的孔聖人共比肩了。至於范曾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不但信心十足,在某些造詣上還可以用目空千古視之。如說:「我每一張畫,都在深思遠慮之後,用毛筆中鋒直接寫出來。我從開始的第一筆到最後一筆,滔滔不絕一氣呵成,心中無掛礙。其實我已與畫中人物神遇而迹化。」(見民生報之友月刊,以下引范曾句同)不但自信自負,自詡已臻出神入化之境。又說:「我的畫,是借古人的酒杯,抒自己情懷。」又說:「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究其因素,也恐怕就是線條高人一籌。」最後一句話沒有時空的限制,是以上指出的「目空千古」的證明。

    一、果真線條高人一籌?

        范曾的自評,如果對書道與畫論有過研究的人,都知道多出前賢話句,有異者亦不過變動一二字而已。范曾把古人的書畫主要而極高成就的讚語,移作自用。設范曾果能臻此,或藉以為自勉自勵未嘗不可。惟其書畫造詣以目前而論,尚未臻此;而自己自吹自擂,除了予人狂妄印象之外,也為識者所笑。

        范曾來台展出的作品,以畫作為主,書作為輔;畫作又多以人物畫為主體。范曾認為自己的人物畫,最得意乃在「線條高人一籌」。人物畫的確多靠線條表現出畫家的功力。歷朝國畫名家中像梁楷潑墨寫人物,數量當難追上用線條表現者。人物畫名家雖不如山水、花卉者多;但歷朝也不乏人。以線條飲譽的名家,自吳道子以還,而至近代揚州八怪中的金農、羅聘、汪士慎以迄近世的任伯年、蘇六朋父子、徐悲鴻到范曾的老師葉淺子,都是擅長以線條作人物畫而飲譽畫壇。范曾說他的畫作的「線條高人一籌」,與上舉任何一人相比,范曾能高出誰一籌呢?

        一個畫家的作品,和其修養有絕對的關係,特別是國畫,由於其源頭乃出於文人遣興餘緒,因此國畫的特性乃在「雅逸」,首要破俗。如果俗氣滿紙,惡色惡墨已不足觀,遑論前賢之筆意高古!范曾認為展出作品中之「竹林七賢」,乃其「傾心吐靈之作,是用最多心血灌溉的作品。」竹林七賢為晉代人,晉人灑脫尚清談,王右軍既可以「坦腹東床」,阮藉也可以「效窮途之哭」。然放浪形骸之外,不失其灑脫精神才能表達晉人神韻,端不能像屠夫之坦腹,傖俗之露以及一臉醉貓態者亦屬晉賢。同往賞范曾展出的一位畫評家向我附身說:「這是竹聯幫之七賢。」雖然出語幽默,也未嘗不是一語道破此中弊病。

        人物之形狀、神態,各有不同。高手作畫,亦能各盡其形神,才算維肖(形)維妙(神)。范曾這次展出的作品,有君子、宰相、游俠、高士、鍾馗、米芾和達摩。如果小心觀察,幾乎是同一個形神模樣,不同者僅是俯仰、背向、坐立以及毛髮的差異而已。有人甚至說其形狀就像范曾。老人與童子,分別在許多張畫作出現,也大致雷同。除了人物畫,也有鴿、馬(兩幅)和碩鼠,似乎都不合畫理;概括的來說,畫的是癡肥鴿、怪馬和比例懸殊的長絲瓜。

        再論其書,應在范畫之下。書家對橫、豎兩筆特別重視。緣以字的結構,應用到人體來說,橫是人的肩、肋骨,須求正壯。書家要求「無橫不勒」,像勒馬那樣緊堅。豎像人的脊柱,須求正健。書家要求「無垂不縮」,及求其精神內歛,不要外洩失散。有的書家,還要求做到「擎天一柱」的氣魄,最少也像「轅門倚戟」的精神。范書失諸橫弱豎散,正是書家的大忌。書家在字的轉折處,常常藉以表示自己的功力,亦是范書稚弱之處。米南宮常譏笑一些書家不懂運筆,其著眼處就在「使」、「轉」之間。笪重光在書筏中說:「使轉圓勁而秀折,分布勻豁而工巧,方許入書家之門。」又論橫豎說:「橫書之發筆仰,豎書之發筆俯。」這算是醫治范書的毛病古方,特別錄下供范氏參考。

        我和范先生從未相晤,更無恩怨可言。問政之餘,一士諤諤獨來獨往,祇是還算是個藝文界中人,而范氏尚不失為一個有才情的畫家,批其逆鱗促其省思,正是造就其未來之大成。君子聞過則喜,信范氏有此雅量。

    二、似曾相識燕歸來

        范曾書畫展的首日,與藝文界朋友聯袂往觀,歸來寫就「范曾書畫展觀後評」一文,週六將影本寄給他們,並投寄中華日報。原以為就此了結,而當天下午,得讀晚報消息,據報導:近百收藏范作的藏家,攜一百六十三幅范畫請范曾親鑑,僅有十餘幅是真跡;餘皆贋品。「不論真偽,范氏都題字說明『真跡』或『贋品』,並蓋印、拍照存證,以示負責」云云。「范曾強調,他每年只有二十幅作品交由榮寶齋,價格在十萬至十五萬人民幣間,因此,僅有數百美金或數萬台幣的作品,一定不是真品。」同篇中尚有范曾執筆在畫上題字的照片,讀後不禁搖頭嘆息!

        無論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享盛名的畫家,不管他天份多高,亦必有其成長的過程。今日范曾之畫作,與十年前的作品不同,更與文革或學生時代大異,范曾所以為范曾,就是他不斷求進步的結果。如果范曾也是個「五十年不變」的笨蛋,范曾何足論哉!因此,今日之我,不必否定昨日之我。這也是書畫家必須在作品上記年的一個道理。越是有才華的書畫家,早期的作品和成熟後的越有差距,甚至自己也認不出來。揄揚范曾「光芒萬丈」的趙少昂先生當時尚健在,我有許多朋友有他早期的作品,給他鑑定,他記得的一概承認,並懇求以近作相換;不記得的,或兩可之間,有「似曾相識」之嘆,就謙說少年作畫,難以清楚論定。趙少昂不會因少年之劣作影響他晚年的盛名和市價。宋大畫家米芾,一生揮灑,人稱米癲,惟力學不懈,中年已享大名,晚年更力追二王以前名跡,遂能去媚姿,渾然天成。想起前作,求人以近年作相換。他說:「學書來寫過麻紙十萬,希在人間,老來寫益多,特出少年者輒換下來,每以新字易舊札,往往不肯,蓋人不識老筆乏姿媚,及天成人道,老來作書有骨氣,不專秀麗、渾然天成,人眇能識,往往多以不逮力。」可知米老晚年筆意高古,其努力足為後輩楷模,可惜一般人不識,不肯和他交換舊作,令他徒呼奈何!引以為憾,唯米芾在書道上的成就,獨步千古,絕不因少年「姿媚」之作而影響他在藝壇的歷史地位。

        范曾以前不是說台灣只有吳大猷先生的一張是真跡嗎?現在自鑑之下已有十餘張,何能自圓其說?此外,范曾明指其妹范濟也是仿造者之一,「敗壞他的名聲,因此,根本不敢見他。」以范畫經其自鑑,偽者佔百分之九十以上,范曾何須獨指親妹;是否范的印鑑有的落在親妹手中,使日後有人用科學反證確為其印鑑時的回應伏筆?果爾,則責任誰負?此其二。再者,范曾以時日久遠,畫的風格以至用筆都法確認時,一律以贋品對待,還拍照作證,苟其中有少年之作,果真舊燕重歸,范曾良心能安嗎?范曾如以為自己神乎其技,一生下來就是目前的造詣,而無成長的過程?以上都從善意的想法言,苟從人性壞處想,不是區區所敢言,恐傷厚道。台灣的收藏家何等可愛,毫無條件甘心把高價買來的范畫題上「贋品」,還讓范拍照留念,如果他們看到我的質疑,是否會深悔送畫上斷頭台?何忍責其「其志可嘉,其愚不可及。」

        范氏說他的畫每年只交榮寶齋二十幅,價格十萬以上。洛陽紙貴,果如此,可喜可賀而可羡!然范氏得日本人力捧而成大名,時日未久。齊白石晚年以久困貧苦,中共僅以雞一隻換他一幅畫。這是文革後大陸藝術界供出的,不如齊之大名者尚換不到。文革時大陸固在一窮二白中,其後五年,稍有改善而已,范曾畫作之藝術與市場價值能過齊璜嗎?大陸畫的市場價,近年是這樣不合理的暴漲,過去長期在一窮二白的狀態下。范氏說「僅有數百美金或數萬台幣的作品,一定不是真品。」不是太武斷嗎?大陸同胞的購買力如何?台胞也不全屬白癡的!何況畫的好壞或真偽,價錢是唯一的判斷嗎?內行人說外行話,一是冒充,二是誤導,內行人不可不慎言,其理在此。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