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李登輝最後告白與歷史定位

 

2001年10月14日

一、李登輝應該批判?

我這幾年對李登輝許多乖謬的言行,提出了若干針對性的批判,總有十篇八篇之多;不外糾正他的誤導。我不敢說有「文以載道」的功能,但總覺得寫文章的人,多少應有一點淨化人心的責任。如果對毒害人心的言行,沒有一點消毒的防禦,任其荼毒,稍有良知的人,都會耿耿於懷;何況我們還佔據了一些輿論公器,向社會大眾指出其毒害,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李登輝是個名不經傳的人也就罷了,偏偏他又是兩岸中的一邊的位居總統的人,地位尊崇,是大眾效法的對象,他的影響就很大了,因此其乖謬的言行,任其泛濫,荼毒人心就難以估計了。孟子說:「不肖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我們又怎能默然不語?

二、儒家思想對史家影響

有良知、良心的人,也必然知道甚麼是恕道。孔子曾啟發他的門人,有一個字終身可行,就是「恕」。因此,他的傳人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主流思想應以孔子為代表。聖人存心仁厚,但絕不鄉愿。最能發揚孔子思想的人,是再傳弟子的孟子。後人稱孔子為「至聖」,孟子稱「亞聖」;僅次於「至聖先師」的人。孟子最能體會孔子的思想,是毫無疑問的。孟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可知寬恕也不是無限上綱的,十惡不赦的人,如何能恕呢?儒家仁厚,不若法家之最苛,但絕不是不論綱紀的。因此,有可恕之處才恕,無可恕之處還是不恕的。我們看看孔子對付原壤便知:「幼而不遜悌,壯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也。」罵了之後,「以杖叩其脛」。原壤還不是十惡不赦的貪官污吏或江洋大盜,只是從幼及老都不長進,又沒有修養,就不寬恕他了,用手杖教訓他一頓。孔子刪春秋,不仁義的君主,孔子認是「殺」一獨夫,如臣子殺害有仁義的君主,孔子用「弒」其君。史家認為「一字之貶,嚴於斧鉞。」可知孔子對無可恕之人,還是不姑息的。我國史家口誅筆伐暴君、亂臣、賊子,大致是本儒家思想做標準。

三、李登輝的身影的武俠小說出現

我曾經多次反省,對李登輝的批判,有沒有過了頭,有沒有批錯了,甚至找尋他有沒有可恕之處。因此,在下筆的時候都很慎重,只根據我所確知的部分,存疑的都不寫,更不會是臆測之詞;就是恐怕有虧恕道,文字一出,茍若錯了,便造成口孽或文字孽。李登輝在任還沒有下臺,但他的惡行已漸次浮現,我曾寫了一篇五千字的專文:「李登輝未蓋棺的幾個定論」,刊在本報周日整版專題上。也僅是從他已做出來幾件必然為未來史家鑑評其歷史地位的事而立論;就是認為他還未蓋棺,還有機會捨惡行善來補過。可是我的希望落空了,他不但不補過,而且愈來愈陰險;因此,我又寫了針對性的批判,為歷史做存證。現在,李登輝終於被國民黨撤銷了黨籍。與此同時,李登輝用手書的答覆來做回應;也是他告別國民黨的最後告白。分三段:第一段一百一十四 字;第二段二十七字,第三段六十四字。凡二百零五言。

我細讀這個老人的最後告白,忽然想起金庸有一個著作:「天龍八部」來,他把天下的大惡人,按他的惡行排名;第一名叫做「無惡不作」的延慶太子。我曾批判李登輝是個倖進成名的「豎子」。現在應該修正一下了。延慶

太子的恨太多而太深,以致影響他的行為夠忍夠狠,他不相信這世界還有好人,一切悖於情理的手段他都做出,而且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是李的身影?

四、「最後告白」內容評析

李登輝對國民黨中央函請自動退黨,他說「我不想回應。」我們不妨稱之為對國民黨「最後的告白」。因為他寫的手稿,既無收件人上款,亦沒有簽名的下款。這種不倫不類的告白,不像是個有擔當的大人物行徑,只有像李登輝這樣的人,才有這種的表現。一個長期食言而肥的人,到有一天他不認賬,也留了這個潛逃的漏洞:我沒有簽名,不是我寫的。就會推得一乾二淨。這也是反覆小人的基本心態。國民黨考紀會主委陳庚金認為,依他的經驗,不是李的筆跡。這也許是為李緩頰的厚道,但這種姑息的想法,正好留給李登輝將來不認賬的憑據。但我必須指出,這個告白型的手稿,是由李登輝培植的「臺聯」發刊,並在翌日發表了八點聲明,即使不是李的親筆,也是正式代表他的心聲,這是不能抵賴的。誰敢冒李的名發表?李在臺北,所有媒體都轉載了,李為什麼不否認?這是李無法否認的理由。但李何嘗不旦旦自誓:我不是臺獨,我已說過一百三十次。結果呢?他是個最激進的臺獨。說過一百三十次的話都是假的,如果有一天否認這個是他的手稿,又有什麼稀奇?

手稿第一段攻擊『連戰這一派領導下,其路線偏離「反共」、「民主」、「保臺」。』『已逐漸走上「聯共反臺」的道路,本人不願意看到國民黨走向錯誤路線,而被選民拋棄。』

這一段說得非常狠毒。一、他把連戰領導的國民黨和他過去的國民黨劃清界線。二、過去國民黨得人心的政策是「反共」、「民主」、「保臺」;現

在國民黨已全然放棄了。不但放棄,而且還「聯共反臺」。這件帽子硬生生套在國民黨的頭上,是煽動臺灣人要徹底反對國民黨,其要置國民黨於死地之心甚明。至於說不願意看到國民黨被選民拋棄,當然是鬼話。他早已出賣國民黨,還煽動選民不要國民黨。還說這種鬼話,其心可誅在此。

李登輝說連戰一派是「聯共反臺」;其實國民黨從基層反李致其悻悻落

臺,心有不甘。「連戰一派」中黨員代表投票直選,不啻是對李在黨內不民主間接譴責,連等當選後變改了大陸政策,也是對李過去的措施否定,李又如何忍得這一口氣?李過去是中共黨員,這是盡人皆知的事,中共稱其為「叛徒」,「出賣戰友」的人。李登輝不但「聯共」,而且是投共的第一人。誰都有資格罵人「聯共」,只有李登輝不能。但還派密使蘇志誠之流到大陸接洽。他在黨內主導十二年,完全是「一言堂」的獨夫,誰都有資格談「民主」,只有他不能。他也不「保臺」,他是個日本餘孽,不惜自外於民族,投靠日本,製造臺獨的渠魁。

第二段說:「歡迎黨內關心國民黨在臺前途的同志前來共同交換意見。」這是招降納叛,不外徹底整垮國民黨而已。第三段只是加強第二段的作用,毀謗國民黨而已。其心可誅亦在此。

「臺聯」的八點聲明,全在呼應李的告白,都在毀謗國民黨,並盡扭曲事實真相;煽動臺灣人民對國民黨打擊。如強加給國民黨「聯共反臺、反民主、反本土」;「否定臺灣主體價值、否定臺灣優先、否定臺灣民主、否定臺灣本土化。」然後呼籲全體臺灣人在十二月一日投票支持「臺聯」。可知「千里東龍,到此結穴。」由此亦見李的最後告白,還是煽動種族群的仇恨,達到臺獨不可告人的目的。

五、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李登輝被迫下臺之後,對國民黨的憎恨,終於一一陸續透過日本記者、作家表白出來。大家才徹底了解李登輝為什麼要整垮國民黨才甘心。由於被迫下臺,雖然整了國民黨中央政權,但黨產、基層組織還來不及打散,故餘恨猶存,常常不經意就罵出口。又以立委和縣市長選舉,就急不及待推出「臺聯」;雖以穩定政局為藉口,但其拆國民黨的臺,已是路人皆知的事。連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也看不過眼,直言李這種對國民黨的狠毒,會教壞小孩。

如果一個人,一生與人無怨尤,當然是個好人。但人非聖人,偶有一、兩個,甚至三、四個,還是可以問問理由,說不 定還可以原諒的。就是本著上述儒家的恕道。可是李登輝?幾乎與他結識者,沒有一個不是結仇而散,團體如是、公私亦如是。他參加中共,成為中共的叛徒;參加國民黨,還當過主席,以整垮國民黨為快。中共比國民黨幸運多了。將他打成叛徒,總比他整垮好。徐慶鐘提拔過他,他對徐不好,徐的兒子出了一本書,是記李當年的事,還捅出張女士一段婚外情。臺灣在「二月政爭」時,所謂「八大老」做仲裁,勸退林洋港。李登輝說好只做一屆,結果食言,李登輝重選,「八大老」尚在的人要見李,李拒絕見面,連德高望重的謝求公〈東閔〉求見也不見。求公厚道,也忍不住搖搖頭,攤攤手。「八大老」由蔣彥士牽成,蔣彥士任農復會主委,是直接提拔李的人,他後來任李的總統府秘書長;他說:他被撤了差還不知道;不久也死了。和他並事過的:俞國華、李煥、郝柏村、宋楚瑜沒有一個不被他用鬥的方法鬥下來。捧過他的王作榮、戴國輝和李遠哲等學者;沒有一個不被他不留情面的批評。李登輝主政十二年,多少人與他有公私情誼,到今天,尚未與他反臉成仇的,只有蘇志誠、黃輝珍、黃昆輝和現在搞「臺聯」黃主文的一派。現在「最後告白」,對「連戰一派」的國民黨中央主導人全部罵上了。世界還有這麼多怨尤的仇恨者,李登輝是不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古今中外的第一人呢?所以,與延慶太子比,恐怕延慶只可讓位了。

六、歷史定位

李登輝複雜的性格和其事業,是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相像的人。他有暴君的狠毒、猜疑,但因為沒有過去暴君時代的觀念和制度、璟境;這是李的不幸。他不英明,談不上雄才偉略,倒是心胸狹窄、目光如豆。又不能容眾,妒賢能而不能遠小人。說開放了,鼓勵西進,到資金跑了,又罵人媚共,趕快「戒急用忍」。過去利用李光耀,李光耀被他言而無信騙怕了。從騙國人到騙對敵,騙國際友人,中國歷史上也找不到相像。這也難怪,他根本就不是中國人,在中國歷史怎能找到呢?他有日本德川家康的忍;長信的狠。他可以受胯下之辱,也就可以無毒不丈夫。他真的需要「心靈改革」,他就先提出來;他一輩子不誠信,他就叫出政治家要誠信。心理學上的不安,全都反映在他言行上。這就是「欲蓋彌彰」最好的詮釋了。他複雜的性格,造就他多疑善變的思想和言行。如果一個普通人也就罷了,偏偏他是一方之雄。但這種個性,雖可隱藏於一時,而終大白於國人,所以每下愈況,其歷史定位,不忍多說了。太史公總結楚項羽的敗亡,其中有幾句可以轉移到李登輝身上:「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李豈能比楚霸王?只是這幾句可以移贈,其中「用兵」改「治國」或「治臺」就更適合。

如果李登輝討厭共產主義,恐懼中共制度強加於臺灣人身上,撇開民族主義而言,他要脫離大陸的控制,尚有不屈可敬之處。事實上他不是討厭共產主義,還加入了共產黨。其原始心態就是要推翻國民黨的統治,但他畢竟是個投機分子,為了保命,不惜出賣「同志」,保全性命而投靠了國民黨,因緣際會當了國民黨主席,整垮國民黨的同時,還要自比摩西,要帶領臺灣人歸宗認祖,托庇於過去的殖民統治者 -- 日本,也就是他原來的祖國。李登輝絕不是自外於中共政權,乃自外於中華民族。陳履安曾公開指斥他。說他有一次和他會面,他不知道陳會聽臺灣話,李向請示者說:不要管他們中國人的事。因此,後李登輝時代,他常問人是哪裡人?

那個敢說是中國人?以致到現在,臺灣人都說是臺灣人,不說中國人, 甚至不承認是中國人;其始作俑者正是李登輝。他應該還原為巖里政男,和秘魯藤森一樣。如果在中國,歷史的定位並不是那麼光采的。

七、後話

這篇文章,到上段應是完結了。李登輝忽然大罵連戰,還譏笑他:「這種政治博士笑死人!」我每次寫完,總會再三讀上好幾次;惟恐筆下傷人,文中帶暴,便種孽因了。寫李登輝的批判也復如此。今讀李罵連的話,更證明延慶太子確遜李一籌。我寫過很多小說人物,壞的要比現實的還壞,才可以引起讀者深刻的印象。金庸寫延慶太子,是個「無惡不作」的「天下第一惡人」,這個小說人物,已經是小說家之言了,但和現實的李登輝一比,就請讀者諸君鑑評好了!我就不想再下評語了。我只想說:基層萬千黨人要開除李;連戰身為主席,一再因循拖到現在,到頭來還是捱了這個侮辱。可知恕道也有不可施的一類人,聖人誠不我欺!李是個睚眥必報的人,我還在臺北擔任一些榮譽公職,如果有一天在臺北被查扣,讀者諸君真要為我聲援才好。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