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奠定國民黨的歷史地位
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是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於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檀香山創立的;到現在歷一百零四年,是世界少見的具歷史性的政黨。孫總理領導的革命,從興中會開始,到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義成功,次年中華民國成立,除了袁世凱執政到稱帝、北洋軍閥割據,約十五、六年時期外,其餘的年代,一直到現在,國民黨還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也是破世界執政記錄的政黨,不管怎樣非議國民黨,她堅強的適應力和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回顧歷史,中國自甲午戰爭後,滿清政府已屬尸居餘氣,任人擺布,失去自主能力的垂死政權。國民黨的革命雖未成功,但已隱然開始主宰中國的命運。至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大陸撤守,國民黨將中央政府遷到臺灣,繼續執政,雖未能主宰中國命運,但說她還是影響國家民族的前途,誰都不能否認。因此,概括的說,國民黨的誕生到今天,有一半時間主宰國家的命運,一半影響國家的命運。她在中國的歷史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國共兩種體制優劣分明
國民黨的誕生,真可謂是順天應人。以中國而言,她的誕生,結束了四千多年來的帝皇政治制度,也為亞洲開創第一個共和政體。以世界而言,自從馬克思、恩格思在一八四八年出席倫敦召開世界共產主義大會,發表了「共產宣言」以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有了一個朦朧的概念。一八六七年,馬克思的「資本論」首版(德文)面世,正式揭開反對資本主義制,也就是無產階級對抗資產階級有了理論的根據。馬克思除了批判資產階級的剝削制度外,並確定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一、優惠階級—無產階級;二、階級鬥爭;三、生產工具的共有;四、暴力革命;五、無產階級專政;六、擴展共產主義。一八九八年,馬克思主義者在明斯克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一九零三年列寧被選為共黨領袖。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四日,列寧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布爾雪維克正式改名為共產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也正式有了革命的基地。但孫中山先生與列寧是同時代並世前而出的革命領導者,開始從事革命的年代也差不多,成功的先後也只差五年;列寧和孫中山逝世,相差也只有十個月;其不同處;列寧信仰馬克思主義,僅在奪取政權的手段,策略上修改,共產主義理論及其基本原則不變,但孫中山已自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的弊病,嚴格批評他只是個社會的病理學家,不是生理學家。馬克思只看到社會的病態,而其方法是無法恢復一個健康社會的生理。
一九零五年,中國革命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三民主義」一詞見於誓約上。同年「民報」發刊詞,孫先生也提出了「三民主義」,一九一九年,孫中山先生開始手撰「三民主義」,快就完成的時候,由於陳烔明的叛變,手搞毀於炮火。至一九二四年(民十三年),孫生先在廣東高師(中山大學前身)講述三民主義,由此可知,馬克思的共產宣言(一八四八)距孫先生提出三民主義(一九零五年),相差了五十七年。馬克思「資本論」出版(一八六七)距孫先生手撰「三民主義」(一九一九)相差了五十二年,也就是說,孫中山先生多了半個世紀觀察資本主義社會和制度的演變,也同時觀察列寧領導共產革命的過程,自然比馬克思只靠邏輯上推理的演變實際得多。歷史證明,孫先生批判共產黨的「民主專政」是假民主,一百年後的今天誰能否認呢?又如他批判共產主義的理想「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無法達成;沒收地主土地歸公也同樣不能解決土地資源分配。他提出「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徹底解決土地問題,並防止資本家壟斷。一百年後,許多先進國家的立法精神,都不出孫先生的預見,因此,孫先生的「三民主義」比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進步太多了。到目前為止,世界政治思想家能批判共產主義,又預見其失敗者,並能醫治資本主義制度弊病,由觀察而推論,孫先生是第一位,而且是唯一的一位。我們經歷這廿世紀,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由開始、發展、全盛到衰落,人類飽歷浩劫,而孫先生早已預見,可惜他的真知灼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否則人類可以避免這一次浩劫,但歷史必會還他一個應有的地位。孫先生是國民黨總理,如國民黨能實踐「三民主義」,她的誕生就是順天應人,特別是中國國民黨非但結束舊的政治體制,結束軍閥的分裂,統一了中國,然後領導全民抗戰,對抗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而今的臺灣經驗,正是影響大陸唾棄共產主義的元素,如果沒有國民黨在臺灣的成就,中國人甚至世界人就看不到同種同文同社會背景,而兩種體制的優劣是這樣清楚分明,國民黨在關鍵的時代出現,不是順天應人叫什麼?
三、共產主義是廿世紀惡夢
還有一年,廿世紀便結束了,我們回顧這百年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激變。多少生命被毀滅,多少文明被摧殘,是有歷史以來最大的浩劫,主要來自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這不但是武力的戰爭,而且是思想的戰爭,又是思想加在武力上面的戰爭,所以特別殘酷。為什麼有這種後果呢?乃馬克思接受黑格爾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的存在,因此必採用鬥爭、戰爭,這是人類進步的根源,戰爭有積極的道德價值,和平是僵化的。到了列寧,將鬥爭理論發展為鬥爭策略,他又以矛盾統一律,強調階級鬥爭是必然性否定之否定律,強調資本主義必然要被否定。他的策略是力量小的時候,只能企圖漸變,到力量大的時候,就毫不猶豫突變。因此,漸變乃量變,突變乃質變,這是共產黨基本的策略,由此可知,共產主義者視鬥爭、戰爭為有積極道德價值的事,而廿世紀是共產主義發展的世紀,人類的浩劫那能避免呢?
到了史達林,清楚要求黨員:「共產黨員是特別材料製造出來的」,因此綜觀廿世紀慘烈的階級鬥爭,那怕已變成共產黨統制下的社會,還是劃分階級,甚至製造矛盾,鬥得血流成河。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1788-1860)批評黑格爾理論:「黑格爾的哲學,過去只能在精神病院中聽得到。」大哲學家羅素也說:「若離開邏輯,志在任意主張罪惡,是不能赦宥的。」廿世紀,共產主義者將世界變成人類實驗的屠場。兩位哲學家都及早預告我們,聖賢也曾告誡:「無以政治殺人,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馬克思主義者以政治殺人,馬克思以學術殺天下後世。
四、「聯俄容共」是權宜之計
我在這裡特別指出,很多人在檢討歷史時,攻擊孫中山先生的人,認為「聯俄容共」政策錯誤了;別具用心的人則利用「聯俄容共」乃孫先生既定的政策,兩者都與實際有出入。這個政策,絕不是孫先生的既定政策,只是權宜之計。茲舉歷史證明:列寧取後政權(1917)比孫先生建立民國晚了五年。一九一九年列寧為爭取中國的好感,先後發表:放棄在華一切特權宣言,願與中國締結平等互惠新約,這是列寧主動示好;第二、一九二一年第三國際代表馬林來中國,七月一日在上海指導第三國際中國支部(中共)成立,十二月廿三日到桂林晉謁孫先生,希望能與國民黨聯盟,但被孫先生拒絕,只答允與蘇聯在道義上聯絡,都有歷史為證。次年(一九二二)蘇聯派全權大使越飛來華十二月十七日抵上海和孫先生見面,經多次會談,同月廿六日發表孫越聯合宣言,宣言的開首寫明:「共產主義及蘇維埃制度,均不能施行於中國;二、中蘇締結新約,放棄在中國一切特權;三、外蒙是中國領土,蘇聯無意使其脫離中國獨立。」可知今日只講孫先生的「聯俄容共」,不講該政策的前提—「孫越聯合宣言」的內容。孫先生乃在蘇聯答應在三個前提下聯俄的,可知孫生並不信任列寧,孫先生在民族主義第四講說:「俄國的一萬萬五千人,就在今日來要求我們合作。」他又在大亞洲主義演講說:「俄國最近的新文化,便集合我們東方的舊文化,以便要求和東方攜手。」正可說明是蘇聯主動來求孫先生聯合的,不是孫先生既定的政策。至於「容共」更清楚,只準共產黨以個人,在服從與接受孫先生領導、遵守三民主義下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先生那有國共兩黨合作的言論和事實。
五、孫中山批判馬克思謬論
孫先生雖然沒有指名道姓批評列寧,如果仔細讀三民主義,許多批評共產主義制度的失當,有許多是隱指列寧的。孫先生批判馬克思很徹底,在民生主義講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得意:「近來美國有一位馬克思的信徒威廉氏(Mauig Williams),深究馬克思的主義,見得同門互相紛爭,一定是馬克思學說還有不充分的地方,所以他便發表竟見說:馬克思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社會問題才是歷史的重心,而社會問題又是以生存問題為重心,那才合理。民生問題,就是生存問題,這位美國學者的最近發明,是恰和本黨主義若合符節。我們提倡民生主義廿多年,當初詳細研究,反覆思維,總是覺得民生這兩個字來包括社會問題,較之用社會或共產等名詞為適當,而又切實又明瞭。」我這裡一字不易錄出這段重要的話,說明孫先生對歷史重心的見解,他批判了馬克思的謬誤,還引述馬克思信徒的反思,竟和他廿年來說的暗合。
如果孫先生看到蘇聯的崩潰,東歐解體的主要原因,還是他在一百年前所說的理由:馬克思不知歷史重心的民生,民生不解決(即生存問題),共產主義制度注定就這樣垮了。孫先生真是不世出的巨人,思想縝密,眼光遠大國民黨何幸有此一位締造者,他的學說、遺教何等珍貴;後死尤艱,國民黨的同志當有承先啟後的使命。
六、繼往開來做跨世紀準備
孫中山先生最講實踐,注意研究客觀的事實。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提倡科學,很少講哲學,而絕不談玄學。他在民權主義第一講說:「他們考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用觀察,即科學。一種用判斷,即哲學。人類進化的道理,都是由此兩種學問得來的。」孫先生將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並列,和實證哲學相似。經這種觀察、研究而判斷的結果,當然比馬克思形而上學,全憑主觀的意識對事物解釋,雖有推理的過程,但沒有事實的根據的玄學,要科學的多。馬克思的謬誤,經過一百年的實踐,他完全符合一百年前孫先生的預見。
三民主義是一種學術:「是理論的學問和實用的技術」(見「詞彙」註),不只是政治學思想。它第一步教中國,強盛之後再推行於世界。孫先生的學說、遺教,都是可以實踐,經慎重的研究,提出原則和計劃。所以不是空談,而是可以實踐、預知結果的科學的學說。
孫先生的學說、遺教,經過廿世紀的驗證,愈益證明不但適合中國,也適合世界潮流,可以預見將來更受重視。國民黨也經歷廿世紀的鍛鍊,為民眾建立一個開放的民主社會模式,做好跨世紀為國家未來和平統一的楷模。國民黨黨人,在新世紀來臨前夕,應發揚黨主義的精神,提升其時代性的理論,和技術性的政治運作,大公無私,為黨做好跨世紀的準備。
(寫於一九九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