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前言

 

香港-聽到這個名字,不管是誰,祇要是個現代人,都知道是一個五光十色的、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世界有數的金融貿易中心;也是英國最後一塊殖民地,將於一九九七年六月卅月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七月一日開始行使她的主權。又以香港原來在傳統中國版圖,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以後,重歸版圖,因此有人稱之為「回歸」。

稱香港為東方之珠並不過譽,有人甚至喻她是英國女皇冠上那顆大鑽石。英國人曾驕傲說:「英國國旗無日落」。即使其他殖民地都放棄了,祇要保有香港,東西半球此落彼升,仍勉強維持國旗不落;到香港正式降下英國國旗移交的時候,英國國旗祇有在本土飄揚了。當年雄霸世界的大英帝國,至此殖民地盡失;其興起的帝國主義時代也正式告終。實質上而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已淪為第二等國家,國力大不如前。香港對戰後英國經濟的復興,貢獻至大,每年上繳的盈餘,究竟確實的數字多少,而又直接和間接使英國政府或商人受益者,很難清楚計算。祇以香港公務員的退休金、公積金存英國庫,就是個天文數字。除此以外,英國多少公民到香港,不管從事商業,甚至做個警員,百年來憑著統治國公民的特殊身分和關係,賺了香港人多少錢回國呢?到了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以後,英國人雖還有「中英協議」遺留下來的一些殘餘的利益和磋商權,但究竟已屬失控的承諾,其影響亦無足觀。英國人經營香港凡一百五十年,到此正式結束,何況這是帝國主義時代的獵物,而且租期又滿,在民主、文明的今天,捨不得也得捨,形勢比人強;英國人的悵惘是可以理解的。香港是在滿清時代割、租給英國的。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繼承了法統的地位。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永租九龍九方里的半島的「英國續增條約」-也就是「中英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租界限街以南的土地從「永租」到割讓。並租界限街以北至新界九百四十餘方公里的租約,都完整存在臺北外交部檔案資料處北投檔庫中。

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香港受教育和執業,也在香港開始從事革命,是革命主要的策源地。乍菲利街、南北行、青山紅樓等當年集會地點猶在。「四大寇」都在香港進行革命的佈點工作,其中尤烈創辦的香港中醫師公會至今尚在。討袁、掃除軍閥和抗日,香港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大陸撤守以後,香港成了政治的金門,每年慶祝雙十的旗海,蔣中正先生在雙十的前夕還聽了數旗的匯報才就寢。香港尚設有國民黨總支部,都是盡人皆知的事。中華旅行社負責為外人簽證入臺;華僑旅運社為港、澳人士入臺簽證,到執筆為文之時仍在,也是港人皆知的事。中華民國和香港關係的密切,不言可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以後如何應變?其駐港機構的處境又如何?當然也十分關切。尤有進者,香港回歸以後的「一國兩制」的模式,會不會瓦解臺灣的心防,使臺灣無可抗拒的就範於「兼併」的「統一」?則國府對香港的回歸的重視,是可以理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運用當然不陌生,還未建立政權的的時候,香港已成為黨人擺脫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避難所,建立政權以後,又成為對外統戰的輸出口,對內吸收物資的輸入站。在韓戰時代,美國對大陸禁運,香港優越的地理條件,成為禁運最大的缺口。中共為爭取軍用物資的輸入,而以糧食作交換的饑饉輸出的結果,造成大陸民生用品和糧、油、雜貨嚴重的缺失,香港又成為港人及海外華僑接濟大陸親人的基地。一九八三年,中(共)英就香港問題開始談判,一直到現在,中共對香港事務的處理,都比國內任何事件不稍遜。北京還特別豎起個香港回歸倒數計時鐘,正好說明重視和急不及待的心情。

香港既是國際性的現代化大都市,不但全世界觀瞻所在,而且是國際資金集散地,她擁有經歷百年國際貿易的網絡和第一流經貿、管理企業人才,第一流行政效率的公務員,和高水準的各種產業的熟練工人。這些都不是朝夕間可以培養出來的,是使香港成為蜚聲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條件,也是香港成為會產金蛋的金鵝的成因所在。如果中共能善待這隻金鵝,讓她安穩不受驚嚇,繼續按時生產金蛋,自然百事皆吉。問題在於中共能否允許香港長期在體制以外存在,而又不怕港人對大陸「和平演變」的影響。加上近年香港民主思潮的蓬勃發展,民主黨在香港歷次選舉那種壓倒性的勝利,並敢以民意對抗中共近年來的香港政策,提出不同的質疑與批判;再加上港人的守法精神。以上種種,都與中共體制和作風相牴觸,會不會造成香港回歸以後的不穩定,而又為大陸人民所效尤,以致危害中共政權的穩定?中共能不提防嗎?她重視香港的回歸也可以理解的。

至於港人,在一九五O年以前不足九十萬,除了自然生產率以外,大部分在一九五O年以後來香港的,也就是說,港人大部分是不滿中共統治大陸的現況,包括單程的申請,個別、集體偷渡和泅水逃來的情景,港人至今的記憶猶新。這類四十五歲以上的港人,有過被中共統治的經驗,自不免在思想上有拒共的傾向,就算限於經濟環境未能在九七前及時離開,但有一線希望,都不會放棄的。這是為什麼即使英國海外護照,在港府宣佈最後申請期限時,在風雨中列隊者有三十八萬人。港人對中共的接管所表現的信心危機,還能說不明顯嗎?

任何一個政權,都有她的過往,這就是歷史。維持政權的成員,自然都是人,不能苛求其必聖必賢,因此任何政權的歷史,不會沒有失敗的紀錄,人的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政權。如果說某一個政黨是永遠正確、偉大的,很難使人信服,知過能改就很不錯了。信心是在經驗中培養出來,如果祇苛責人民對政權沒有信心,而不檢討、改正施政的錯誤,祇說明一個政黨(或政權)失去自省的能力。歷史有敦人聰明的功能,除非不去了解歷史。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今日發生的事,將是明天的歷史。因此一九九七香港回歸以後的演變會怎樣?我們還得靠歷史做蠡測的基礎了。而「鑑史」者要注重史料,史識和史德。真實史料,真知灼見的史識和嚴守歷史道德。如專以揭露穢事達到醜惡的目的,祇是「穢史」;離開史料靠臆測達到醜化特定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祇算「謗書」。李定一教授對治史者的告誡和期望,成為我寫本書的誡條和自勉。

然而,在資訊時代,世界已變成地球村了。除了人為的因素以外,可以朝發夕至,沒有那一處可以長期封閉的;訊息且可以穿越人為的阻隔,說不定還可以同步收到。因此,人在地球因資訊文明的相互影響,遠比過去迅速。我們也看到中共近十年之變,遠比前十年之變大得多。香港的回歸前景,和中共未來之變有莫大的關係,而且會是前所未有之變和發展。對香港前景的預測,也要加上中共在變的因素。大陸任何偶發的事件,也許會扭轉香港的變局,雖然是偶發的事件,也在歷史中埋下了基因。任何社會的變革都不是偶然的;此理昭昭。但誰能否認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一夕之間,事故會有能力改變現狀,不必再等待另一個歷史潛伏期,甚至當場就連續演變下去。科威特戰爭,讓全世界在螢光幕上看到:一個神秘梟雄赤裸裸的虛弱面;即使他不下臺,已完全失去過去翻雲覆雨的魅力,雖然還未完全從歷史舞臺退出,但已決定了成為歷史渣滓的命運。而且這幾天的戰爭,使我們在螢光幕大開眼界,像兒童按鈕遊戲,已完全改變過去戰略、戰術的法則,並讓這些傳統法則歸檔。又如天安門事件,袁木說沒有軍隊鎮壓,後來又說祇是殺了三十三個壞份子,不到幾個小時,除大陸地區外,全世界都在螢光幕上看到先進的攝影器材,在黑夜現場拍到整個事件的經過,引起全世界的抗議,造成眾多國家的譴責與禁運。屠城的慘劇,在人心中的傷痕,至今還未熨平。這都是資訊時代的經歷,是前人無法想像的。因此,「一九九七香港之變」的預測,必須結合資訊時代的效應,達到涵蓋更廣泛的基因,對香港前景判斷的準確性,應有助益的。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