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能令人愉快興奮,因此容易產生豪情勝概;也有因環境困難,使人有志難伸,有願難償,胸中塊壘難消,酒又可以暫時麻醉一下,借酒澆胸中塊壘,還可以借酒罵座,一泄所憤,而後歸罪於酒。膽怯者也可藉酒壯膽,暫振雄風。酒之功用,不一而足,則酒之為利大矣哉!因此,無論古今中外,每個民族或國家,都有其飲酒文化;而文化的表現每在文學。中國是個飲食文化的大國,飲酒文學的表現特別出色;影響也特別深遠。
甲篇:中國的飲酒文學
中國酒起源於夏禹的女兒令狄儀製酒;到少康始有生產的規模。中國自黃帝創制文字;我們的韻文文學最早是「詩經」;而「詩經」就有「周頌」,「周頌」是歌誦周德的;換言之,是頌揚周朝的建樹。然「詩經」之頌揚周朝,已是後期的詩歌了。孔子還是周朝後期的「春秋」時代,他已著手刪訂「詩經」。可知「詩經」不一定先於酒的發明。許多詩篇,應在夏商時代已存在了。因此,酒與酒文學,大概是同步發展出來的。
一、「詩經」酒句與其他詠酒名句
中國文學最早的表現在詩歌。根據許復琴先生著的「中國文學簡史」,認為中國最早的韻文「詩經」,經孔子刪訂後存三百零五篇,故曰:「詩, 三百篇。」所以「詩經」不但是最早的韻文,而且是開詩的先河,因此也不妨說是中國詩的雛型,甚至可以認定為最早的中國詩。
我們看看「詩經」關於酒的描寫,就發現酒在先民社會何等普及和重要。
翻檢詩經三百篇,卻有二十多處和酒有關。如「柏舟」章中:「徵我無酒,以敖以遊。」「徵」應作「非」的詮解,兩句是:如果我沒有酒,怎可遨遊?卷三「叔于田」章中:「叔于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這是借酒對叔的讚美詞。「七月」章中:「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寫到這裏,我忽想起臺北市總統府門前那條「介壽路」,其出處正在此:「以介眉壽」。陳水扁當了臺北市長,認為「介壽路」乃祝蔣介石大壽萬歲,把路名改了一個像中英混血的什麼「凱達格蘭道」,後來查出乃原住民的名字云。其實陳做市長時,蔣介石早就死了。則至少與他死後無關的吧。有位臺北市民告訴我,這條路改了名以後,臺北的兇殺、自殺不斷增加,不是介壽而變「壽夭」了。回頭再說詩經中的酒,「鄭風」第八篇「女曰雞鳴」中有句:「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先民認酒可以導致「琴瑟」靜好的功用。故夫婦有時應(宜)小斟小酌,來增進燕好的感情。詩經卷四「鹿鳴」章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我有旨酒,嘉賓武燕以敖:……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言酒對嘉賓可表的誠摯。「伐木」章中:「伐不於阪,釀酒有衍,籩豆有踐。……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這是描寫在山坡伐木的歡愉情景:「把美好(衍)的釀酒拿出來吧!大盤小盤排列(踐)好。有濾過的酒(湑)就拿來,如果沒有就去買(酤)吧!打響鼓吧!大家來跳舞,趁大家有空閑(暇矣)把這些酒喝個清光。」先民無酒不歡,真不是臆測吧!以下的列舉,只舉其章,不再舉其句了。卷四「魚麗」章,卷五「吉日」章,「正月」章,「小宛」章,「大東」章,「北山」章,「賓之初筵」章,卷六「既醉」章,卷八「執競」章,「豐年」章等;有的一章多處出現。
詩經在孔子之前,民間對酒的傳誦就這麼多了。孔子(春秋)以後,詩人詠酒,或因酒起了詩興而詠,當又更多。
我們先將歷朝名詩中詠酒或與酒相關的詩句,一供讀者欣賞;二使讀者增加對酒的知識。
辛延年詩:「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爐。」這首名詩有兩個名詞,後人都常用。一為「胡姬」,凡侑酒之妓,以後均稱胡姬。如李白詩:「風吹柳花滿店香,胡姬壓酒喚客嘗。」二為「當爐」典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賣酒事;卓文君做了「紅粉當爐。」
孟浩然詩:「金灶初開火,仙桃正發花,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有了這首名詩,就有後來名酒:「醉流霞」。童顏指少青年華的顏容,如酒能留得住(可駐也),何惜一醉?
杜甫詩:「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酒仙」的出處。同是杜甫「飲中八仙歌」又有:「飲如長鯨吸百川。」是喻豪飲之狀。此外,杜甫名句:「酒債尋常行處有。」其實「酒債」兩字,孔融在三國時代已寫過:「歸家酒債多,門客粲幾行。」又有:「聞道雲安麴米春,才吞一盞便薰人。」則雲安(地名)的「麴米春」(酒名)之烈可知。
白居易詩有:「醉折花枝當酒籌。」「酒籌」是飲酒記數簽。我們又讀過「觥籌交錯」,觥籌也是酒籌;觥是量酒之器。又有:「酥暖薤白酒」、「蒲黃酒對病眠人。」說明兩種酒的風格。薤白酒應為溫過而後飲;蒲黃酒應是淡黃色的,與病容的憔悴色相當吧!又有詠「黃金液」:「十分滿盞黃金液。」名酒「黃金液」以此得名?極言酒色之佳, 非「十分滿盞」不去之意。又有詩:「麴神寅日合,酒聖卯時歡。」「酒聖」出來了。寅至卯僅隔二小時,連酒聖(酒品極好)也欣歡不可自持,佳酒之醇可知了。其「酒熟詩」:「醍醐慚氣味,琥珀讓晶光。」酒的味與色都可想像了。「醍醐」為未醇之酒;比之而自慚。「琥珀」色澤,還須讓它一籌。至於唐詩三百首中選他的「問劉十九」,許多人都耳熟能詳:「醁螘新醅酒,紅坭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新醅酒,是釀好尚未漉(隔清渣滓)的新酒。白太傅真是飲酒、知酒之能者。他也有詩警告世人:「酒魔降伏終須盡。」還有「酒庫」兩字,也是他的詩句出的:「此翁何處富,酒庫不曾空。」此翁別的不多,卻富於藏酒,和近人齊白石自署為「三百石富翁」,以富於收藏印石同妙。
楊巨源詩:「酒坐微酣諸客倒。」這句出了兩個與酒相關的名詞:「酒坐」即「酒席」;「微酣」即微醉。此翁微醉而坐穩,飲客則全醉倒了。聊聊七字,曲盡主賓之形神、酒品、酒量,神妙處令人拍案叫絕。
皮日休詩:「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星」:善飲者喻為天之酒星下凡。又有詩:「輕可網金醅,疏能容玉螘。」乃詠「金醅」指酒色如金,「玉螘」指浮起的酒滓。
張昱詩:「玉貌當爐坐酒坊,黃金飲器索人嘗。」「當爐」已說過,還有「酒坊」即「酒肆」,「飲器」即飲具。
元結詩:「酒徒歷歷坐洲島。」「酒徒」有出處了。歷歷兩字真妙;酒徒歷歷而坐,尚未醉眼模糊之自嘲;酒徒已醉,仍大呼:我未醉也!
楊維楨詩:「金榼墮地非酒鬼,巾箱以驢行萬里。」「酒鬼」兩字也出來了;兩句之佳,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了。
李商隱詩:「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石榴花」即「榴花酒」。傷春自醉而不自心碎,是傷心人別有情牽之處。
蘇軾詩:「曉日著顏紅有暈,春風入髓散無聲。」「紅有暈」即「酒暈」也;他又有句:「酒暈無端上玉肌。」同樣詠酒暈還有陸游:「酒暈徐添玉頰紅。」
楊萬里詩:「桂葉揉青作麴投,鹿蹄煮醁趁涼芻。」是教人怎樣用桂葉製酒,怎樣用鹿蹄煮酒了。
陸龜蒙詩:「酒痕衣上雜莓苔,猶憶紅螺三兩杯。」此公衣上雜酒痕,還想起「紅螺」(酒名,大概是紅色酒)。酒徒意猶未盡也,「三兩杯」真醉態可掬。又有:「金醴從酸亦自醺。」「醴」只是釀一宿稍有酒味而勉強算酒類。以酒母不夠可能酸了,此公猶不捨去,飲後且醺然,其好酒易醉可掬,令人發噱。
二、詩人與酒
先民生活純樸,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的思緒日漸複雜,詩又能以約而精之文,納百感千思於數行之間。因此,詩永遠是文學的精粹部分,詩人永遠是文化、時代精神的反映者;中國,人稱「詩國」,詩人是「詩國」的精魂、瑰寶。
「飲食文化」的大國,其「美飲」的精神層次和內涵、詩人的地位何等重要;因此,如果把中國的飲酒文化中的飲酒文學刪除,中國文學必然遜色得多。歷朝重要的大詩人,其著名的詩作,每借酒而抒發的,刪除這些詩作,等於刪除中國文學中精彩的部分,當然就遜色了;不但如此,恐怕連「詩國」的名號也保不住。
中國有韻文學的第一本:「詩經」其中與酒相關的名句,我們已舉例不贅,詩經是民間的原始歌謠,天籟其韻,可能又經演變,最後經孔子刪修而定,原作者的姓名不可考。春秋戰國的大詩人屈原,其詩作屬楚辭,是楚地的方言和形式寫的。秦統一了文字,又經漢的全盛時期,中國詩的發展已掌握了一定的雛形。及唐以詩開科取士,詩的韻和格律才確定下來。因此,唐以前的詩作,我們稱做「古詩」,使有別於「近體詩」。這個發展大致就是當代人稱「古典詩」發展的過程。「五四」的新文化運動,中國詩壇出現了「新詩」, 取其有別於舊的「古典詩」;「新詩」不能永遠稱為新,發展到現在,我們應稱為「現代詩」才對。
古詩時代的曹家三父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魏武帝曹操,「三國演義」把他寫成奸雄,民間舞臺以「奸白臉」扮相作其人品與內心的獨白。我們為此不願多費筆墨評論,但以作品而論,魏武的詩作,不可否認是率性的真性情的表現。
魏武帝的「短歌行」,是古詩第一首藉酒寄意的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魏武帝感人生如朝露,苦多樂少的人生,解憂之道,有時還無可奈何藉酒(杜康)消愁;但一念許多因戰亂而失學失教的青年學生,還是使我悲從中來,憂心不已啊!
魏武帝的詩率真,文也率真,在「讓縣自明本志令」率真反駁清議:「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幾句實在一針見血反映東漢後期,群雄鹿逐中原的實際情況。魏武帝的元配卞夫人生三子,次子彰習武未工詩文;長子丕和三子植都享譽當時與後世的大詩家、文豪。曹植七步成詩,人謂「天下之才一石,子建佔其八斗。」子建是植的號,其才情之富可見;他不但是位捷才的大詩人,還是賦的高手,「洛神賦」就是他的作品,讀過「洛神賦」的人,試閉目想一想,他筆下的洛神,天下還有比他描寫女性的顏容與體態更美好的嗎?曹丕就是後來篡漢的魏文帝,其文采為政治權勢的盛名所掩,其實他對辭章之學的專精,並不遜于乃弟植,著有「典論」五卷,「論文」篇,是中國最早的一篇正式的文藝批評。有幾句概要,道盡文章的重要性:「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杇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由於「古詩」與酒相關的第一首作者,我多了介紹其兩子的幾筆,還有一個原因,曹植也是好酒之人,文詩中也有一些酒句,在此就不贅了。
唐詩已進入詩韻、格律確定時期,最著名的兩首與酒有關的作品,是後世傳誦不衰的:一為王維的「渭城曲」;二為李白的「將進酒」。
「渭城曲」是用七言絕句的形色寫的:「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寫了以後,很快就傳誦起來,樂師又把它配了樂,由於三唱的緣故,大家稱做「陽關三疊」。有一位早期的「北大」文科畢業生馮民鑑,在他九十歲時,恐該曲失傳,還特地將曲譜交給我。他會彈琵琶,為此還特別教我唱,可惜我不懂音樂,也就沒有仔細去學,馮先生作古已十五年,現在想學,已是追悔無補了。
後來,香港詩人陳湛銓的高足謝廣楹,和我討論「三疊」的唱法,他說陳老師只是教讀,讀這首詩,第三句應這樣讀:「勸君更盡,一杯酒,一杯酒,一杯酒。」第四句的讀法是:「西出陽關無故人,無故人,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讀才符合讀「渭城曲」,才符合「陽關三疊」的精神,真可謂盡一詠三歎之能事;第一、二的兩句讀一次便可。讀詩有這種規格,恐怕只此一首了。這是一首臨歧設酒,為好朋友出關話別的詩,用楊柳依依之態,道盡依依不捨之情,更進而又盡一杯,以陽關一出,故人相會無期,愴懷不捨之情,回應楊柳依依之態,前後呼應,令人盪氣迴腸,只聊聊二十八字耳。樂師將它三疊而唱,真像繞指柔腸百轉,教人不勝傷別,淚水會像渭城的朝雨,灑滴在旅途的塵上了。
李白的「將進酒」,原是古代歌曲中的舊題目,但經這一位曠世天才寫過,大家只知有這一首,以前的倒沒有再注意,也就被取代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鐉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不論從大自然的景觀和人生的歷程,時光都不能暫駐的,引發出詩人把握現實、享受人生的強烈迫切感,抒發出一連串的豪情壯舉,這種一氣呵成的文氣,只有李白這種天才,駕馭文字才可得心應手。這首詩用字遣詞不須解釋,神妙在這兩問以後,誰能提出更好的方法,作為因應暫短的人生?以其悲觀的愁苦,何不把握稍縱即逝的好時光,才不辜負自己、良朋、光陰和人生;這種豪情勝概的發展:「斗酒十千恣歡謔」,就是建築在這個道理上。有了這個結論,「五花馬、千金裘」又有何惜,不拿去換酒,不就是辜負這難得的好時光?這就是「將進酒」的精神所在。
詩人與酒結了不解緣,「飲酒文學」在中國文學史的比重就可想而知,文學不但反映民族,也是影響民族的。就以上兩首來說,「陽關三疊」不但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重情重義、惜離別、期相逢;當然也是教情教義,影響深遠的。「將進酒」當然反映豪情勝概的一面;也影響達觀人生的存在價值。
詩人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文學才能繽紛多彩。例如老杜(甫)的悲天憫人,在詩作上的表現就截然與李白不同。例如其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三首述飲酒的:「……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杜甫遠行回來,父老攜著清酒濁酒來慰問,飲酒間講起:戰亂田地沒有人耕,因為連兒童也去當兵了。廬舍為墟,只有老殘在村的一副淒涼景象。多情的老杜還為深情的父老唱了歌,面對這淒涼景象,唱後仰天長歎,大家都在流淚。
杜甫生逢世亂,坎坷一生,他身歷之感,造就他悲天憫人的性格,反映在詩作上,影響後世很深,人稱「詩聖」。他飲酒的詩作很多。如「贈衛八處士」,寫他向「衛八」辭行的情景:「……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杜甫為歡樂而飲的詩不多,有一首卻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在梓州,聽到官軍次第收復失地後的歡愉:「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結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初聞」之時,因感觸而涕淚,但回過神來,就質問(卻看)妻子還愁甚??一面收拾(卷與捲同)詩書卷軸(詩人逃難還帶著文物書籍)。想到還鄉有日,自己尚青春啊!能不放歌縱酒嗎?詩人迫不及待的心情,從最後兩句便可想見,他用字的神妙:「即從」而「穿」,「便下」而「向」,航線在目,有恨不得立即啟程回洛陽的心情,杜甫練字之精,真不愧「詩聖」之名。
唐代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他著名的長詩佳作兩首,一為「長恨歌」;另一為「琵琶行」。都有酒的描寫。「長恨歌」有「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愛可見,國劇也有「貴妃醉酒」。若論「酒色」相連,唐明皇最會欣賞。「琵琶行」寫詩人夜到客船送別,遇到「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這樣就循聲去找那位彈琵琶的人,終於找到了,「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掩面。」以後在飲酒中聽彈琵琶者的故事了。白太傅這兩首傳誦千古的長詩,沒有酒做媒介,寫得一定不會那麼精彩,甚至故事也不會發生。
唐代名詩人元結有「石魚湖上醉歌」;戴叔倫的「江鄉故人偶集客舍」;韋應物的「淮上喜會梁川故人」,都是借酒而詠的名詩。
近人鄭水心、羅叔重均好飲。鄭是一位史學家,亦工詩,錄其飲酒一首,以免有厚古薄今之嫌:「隱隱江城玉漏催,勸君且盡掌中杯,高樓明月笙歌夜,知是人間第幾回」。
中國文學如果刪除飲酒詩歌,還有甚麼看頭?
三、文酒之會
古之詩人必屬文人,而文人未必是詩人。文人可世出,而詩人不世出;詩人這頂桂冠,在古代不易得。今之所謂詩人,真是太多了;有不少彼此互相吹捧,你稱我詩人,我也回報稱你詩人;當代詩人這頂桂冠,不是得自公論而得自彼此吹捧。讀讀一些時下新詩(或稱現代詩),很多不知所云,誰也猜不出它表現甚麼。詩的意象、節奏、特性更免談了。讀者看不懂是讀者的國學水準低,與作者無關。真正的詩人不敢認詩人,而詩人如過江之鯽。我有好幾個朋友,寫了半輩子新詩,由於不堪與這些另類的詩人為伍,重新向古典詩下工夫,不惜自己摘去「詩人」這頂「桂冠」,寧願做個普通的文人。
寫古典詩的人結社,至今仍保持「雅集」,是很了不起的詩學文化的傳承。文人過去的「修褉」,也就是文酒之會的盛事,原也稱做「雅集」。但近代人的「雅集」,似為詩人專有。至少我們已讀不到文人記述這類盛會的好文章。
序其緣起,記述始末的文字;古文稱為「序」。文人的文酒之會,有兩篇傳誦千古的序。一為東晉王羲之寫的「蘭亭序」,另一為唐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兩者都列入「古文觀止」集內。
「修褉」本來不是文人發起的,是傳統曆法一個風俗:「每年三月上巳日,臨水洗濯,袚除不祥。」後來文人就藉這個日子登山臨水,飲酒賦詩,舉行雅集。王羲之寫「蘭亭序」,先序日期地點:「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再述參加人物和環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再講場內佈置和氣氛:「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曲水應是人工挖出(至少部分加以改造而成曲水)的小溪澗(可以浮起酒杯),浮流上面的觴(酒的飲器),列坐曲水旁的參加者,隨手執起浮觴而飲,放歌或吟詠,其規模面積,可知不會狹小。以王羲之當時的盛名和權勢,而又公推他寫該個序,他應該是這次雅集的主辦者甚至是主人。「蘭亭序」由此以下,便抒發他對人生的感想,鞭辟入微;讀者可自參詳。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篇記文酒之會,全篇未著一個酒字或一醉字;然所有感想和議論,都與酒與醉有關;甚至親自書寫這篇序文,也因酒後而作,豪放跌宕,龍盤虎踞之態,以後再也寫不出來。
李白不愧為曠世天才,詩壇稱詩仙;其文亦「天馬騰空,不受羈勒。」這篇「春夜宴桃李園序」就可以證明。其一反故常,開筆就議論,氣魄雄偉:「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夫」,用這個助語詞作領句,精警絕倫。至此一轉筆「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就引發以後的議論。一到「會桃李之芳園,敘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至此才將地點人物寫出,這又是一反故常,不在序始而在序中,非李白之才情,何能臻此?這一篇序,佳句琳瑯滿目。當亦是序文酒之會,結句:「如詩不成,罰以金谷酒數。」申明交不出詩,還要罰酒數金谷而作結。李白不愧為才人霸主,以致文氣霸,議論也霸。
文人寫遊記,也每有記旅遊中的飲酒情事,其實假賞山水而作文酒之會,其中亦有兩篇著名的佳作:「醉翁亭記」和「前、後赤壁賦」。「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為有宋一代名臣,道德文章冠絕一時,他有一次和門人論文,極言文貴簡練。他說一個故事:「有一隻犬在路上走,被一匹馬踏死。」歐陽修問門人,要用幾個字才可以寫完。大家試著,有的十個,有的九個,最少的八個。歐陽修說,這樣練字,一部中國史怎寫得完?他只用六個字:「逸馬殺犬於道」。歐公的舉證屬記事文,其遊記卻是婉轉有致。「醉翁亭記」的「醉翁」是夫子自道:「蒼顏白髮,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他的樂和山水與酒有甚麼關係?遊記有個交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於心而寓於酒也。」高明讀者可細味之。文中其他的記遊,也就此打住了。
蘇東坡(軾)的赤壁賦分前後兩篇,雖採傳統的遊記式開始,先記日期而後地點;及所見景象而後抒懷。但兩文對景象之比重,還不及抒懷者多,大抵才人只是借景做引發點,論據之基而已,主要還是自立崖岸,獨發己見。蘇文正是如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登舟,遊於赤壁之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望」日屬每月月圓之夜,即十五日。「既望」則望過了,就是十六日。前賦為壬戌七月十六日,後賦是十月十五日(十月之望,相差僅三月)。前賦起句序日期地點,當時登舟時屬一般天氣,和主賓都好酒,否則不會登舟即言「舉酒」?都在這幾句有交待。接下來:「少焉,月出於東方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少焉」而月出,可知登舟在傍晚,時間也有了。繼而描寫暮色四合,水光與天相接了。以下便是飲酒放歌和飲後的議論。可知赤壁賦之遊,也是文酒之會,只是規模較小而已。
蘇東坡以才使氣,議論縱橫,警句疊出,讀者可細味之。這裏僅介紹幾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何羨乎?」若從變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的存在,也不過是無窮盡的宇宙剎那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我今之存在就是永恒了,有甚麼值得我羨慕?這是千鈞一問,何等豪氣?人謂蘇豪,的確如此。同篇中還說:「耳得之而為聲,目寓之而成色。」讀者不能只照字面去詮釋,以為只聞其聲,見其色而已。因為從不變的角度來看,這聲與色,你聽得到的,看得到的;這一切都在這剎那就是你的了。而這一剎那,在不變角度來說,就是永恒的擁有了。有一次我在香港「地鐵」(捷運站)看到一幅手錶大廣告,上面寫著:「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不禁莞爾歎道:「此人瞭解蘇東坡的赤壁賦。」
後赤壁賦序了日期之後,省了前賦許多景象的舖陳,直接像電視劇的續集演下去:「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以後當然又另有議論,不再贅了。
以上所舉幾篇至文,文人與酒的關係,可從文酒之會見之。如果把文學中相關酒的文章刪去,中國文學的損失可真太大了。
四、「酒德頌」和好酒詩人頌
中國文藝的作品,是作者自我的表現;與西方文藝的表現不一樣。中國畫是求畫出畫家的「胸中自有層巉疊壑」;一切意筆畫,莫不是畫家追求的精神面貌。文學作品更是如此。不論作者自我陳述,如武侯的「前後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等均是。借他人之口,寫的還是自己的意見,如劉伶的「酒德頌」,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柳子厚的「捕蛇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等。不論用什麼形式表達,都是作者的主見。
歷史雖然沒有說誰是好酒成癖、成癡;其實亦無法比較。因好酒而掉了江山、美人者也不少;但自白因好酒而掉了自己性命也不足惜,恐怕以劉伶為第一人吧!他一生只有一篇「酒德頌」,還是「昭明文選」的一篇:
酒德頌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訟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銜杯漱醪。奮髯踑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庭之聲。熟視不觀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
「晉書」說:「劉伶字伯倫,沛國人也,志氣曠放,以宇宙為狹,著『酒德頌』,為建威參軍,卒以壽終。」就此寥寥數句。但他的「酒德頌」卻很著名,好酒者莫不知。這一篇短文,不是頌酒之德,是自頌他的「酒德」。這也不是純粹的德行,還包括他對酒的愛好:「唯酒是務,焉知其餘。」也就是說:除了酒,他什麼都不關心。人們對他這種「德性」,他會「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次論他在醉醒之間對暫短生命的漠視;再論對人生的豁達。文句簡樸,談不上文采。但是「飲酒文學」不可或缺的一篇。
談「飲酒文學」,不可不談中國歷史上的兩位天才。就是李白和蘇東坡;我們在上述的文字裏都已談了,惟東坡的著墨較少,不論詩或詞,他的作品有大量的佳句是由酒而抒發的。如「水調歌頭」,與李白的「將進酒」旗鼓相桴。我們對這兩位天才,特別寫了兩首「現代詩」,以存「酒史」,並表彰其對「飲酒文學」的貢獻。由於對蘇東坡的著墨較少,詩中補上「注解」,讓讀者能多一點對他的認識:
李 白
浪跡于隴西楚漢之間,
騁懷在蜀道龍門之上,
尋夢於仙山水月之中。
仗劍任俠;
倚馬文章。
豪情勝概的你的出現,
使長安市井高唱「將進酒」,
龜年樂隊輕撚「清平調」。
雖未題壁在黃鶴樓,
但誰關千古登臨之口!
是誰仰望明月觸動的鄉愁,
使三歲孩童都能瑯瑯上口;
詩篇和劍光合成點點星斗。
靈氣自流放中消磨,
流放使歲月過得坎坷、
一枝濃豔都歸於黃土;
落花時節的故人早已無多!
塵世原是謫仙一場試煉,
飲一勺夜郎的芳冽,
擁抱水中的明月;
生何孤高風流,
死亦落拓飄逸!
蘇 東 坡
摔死于大雄寶殿的精靈,(註一)
成就了湄洲三傑。
蘇老泉的辨姦論,
鑄成他一生的坎坷。(註二)
誰說豪放難收,
試問「江城子」如何?(註三)
「念奴嬌」與「赤壁賦」,
文壇不朽,周郎不朽。
佛印何去!
朝雲何在!
子由也不在登高處。(註四)
「日啖荔枝三百顆」,
嶺南人留得「衣冠」塚在,(註五)
蘇堤還在西湖,
魂兮可渡。(註六)
「十年生死兩茫茫」,
我亦「何處話淒涼!」(註七)
才人豪於情而吝於命,
只有「把酒問青天!」
荊公已老,
恩仇兩泯。
荒陂三畝,
十年遲的悔恨,
留不住人間的朱顏。(註八)
當代人說我狂,
後世人評我曠;
道開辛豪與陸放。
黃九秦七還是出於蘇門,
寒食帖算不算另一章。
我只算與佛有緣,
還貪荔甜肉香。
有無可訴之懷,
有無可遇之世。
諡號太圓滿,
辛酸的流放生涯,
已早悟聰明誤我;
不可再誤吾兒。(另註)
註一:傳說蘇東坡前身為主持方丈,以發綺念而入畜生道。乃命其徒於圓寂日至指定人家尋初生小狗,摔死於大雄寶殿,使不受輪迴而入畜生道。
註二:蘇老泉為東坡父,著「辨姦論」痛貶王安石。東坡深受其影響。
註三:「江城子」(詞牌),東坡名詞之一,一字不出譜,悼其亡妻之作。
註四:蘇有「重九登高兼懷子由」詩,炙膾人口。子由為蘇轍字,東坡之弟。
註五:蘇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嶺南有東坡衣冠塚。
註六:蘇卜居西湖夢亡妻涉水來,築一堤,人稱「蘇堤」,今尚在。
註七:前後兩句,出於「江城子」,蘇悼亡妻詞。
註八:王安石罷相,東坡亦辭歸,時往訪,兩人均悔當年相左事。東坡有詩述其事:「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另註:蘇詩:「人人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五、名酒聯舉隅
詩仙李白是文學史上的曠世天才,而好酒,其作品中有詩兩句,可為此中名聯首選:
醉酒迷中聖;
臨花不事君。
又有集名句成聯者,工整意境俱佳:
勸君更盡一杯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宋詩家劉逸少名聯:
一回酒渴思吞海;
幾度詩狂欲上天。
清季錢季重,進士及第,得佳聯:
酒酣或化莊生蝶;
飯飽甘為孺子牛。
坊間一聯傳為蘇東坡及秦少游所對:
醉漢騎驢,步步點頭算酒賬;
梢公搖櫓,拳拳作揖討船錢。
(作者按:下聯原句為:「深深作揖討船錢。」秦之詩詞絕佳,「深深」殊不工整,故改「拳拳」為合,故疑此聯乃假託,惟此聯有妙趣,姑錄之博讀者一粲。)
清名詩家姚古芬有聯:
名士青山千日酒;
故人紅豆兩家燈。
珠江畫艇比美南京秦淮河畔畫舫,清進士曾到珠江遊,賜聯畫艇懸出:
明月不常圓,醒復醉,醉復醒,願為蝴蝶一生思量都是夢;
好花難入眼,意中人,人中意,試把鴛鴦兩字顛倒寫來看。
酒樓所懸之聯,間亦有佳作,錄數聯供欣賞:
沽酒客來風亦醉;
賣花人去路還香。
鐵漢三杯軟腳;
金剛一盞搖頭。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門一拱歪之乎。
劉伶借問誰家好;
李白還言此處佳。
賈島醉來非假倒;
劉伶飲盡不留零。
飲酒文學的作品,單論數量最多,不以質量計,雖然無法精準比較,但照常理推測,應以酒聯最多。酒樓、酒店、酒館以至飯店、茶室,與酒相關的聯對真是錄不勝錄;好的當然不算多,偶然發現有水準的好聯,一杯在手,驀然見之,真是賞心樂事。
乙篇:飲酒與中國節令的關係和文化的影響
許多西方人士,以為中國文化,只適合專制帝王的統治,不適合人民講人權自由。其實完全錯了。中國詩歌第一首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有何於我哉。」這首歌謠當然經後人在文字上做了些修正,像孔子刪修「詩經」一樣,用比較好的修辭,但其內涵要義,仍保留不失的。可知先民是有其自由自在的生活。春秋時代先民的思想發達,世界沒有倫比;民權思想已發展出來,不妨用現代政治術語說這已是民本主義的時代了。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近世中國人接受西方文化,才有甚麼「紀念日」假期,過去中國人民的假期,完全以中國傳統曆法〈即農曆〉的節令為根據。即使帝王也要依俗慶祝,與民同樂的。至於帝王的誕辰,或以罷朝、賜宴、升官、特赦等作為賀壽,只及官員或很少人沾光,畢竟與廣大人民沒有關係。從傳統的節令,可知過去的傳統中國,是以人民為本的。傳統節令是中國文化重要的一環,我們又從節令看到飲酒文化的重要性。
哪個節令和酒文化的關係?我們又可從飲酒的種類、意義的傳承,來了解中國社會傳統文化是怎樣形成。酒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實在太多太大了。
「元旦」:這是在中國傳統曆法全部節令〈日〉中最重要的一日。到了今天,很多節日都不再放假慶祝,唯有這個俗稱「春節」假期;在中國人還可以作主的國度,自古以來還沒有改變。中國人不能作主的僑居地,只要還記得「中國新年」這一日,都會私下或集體慶祝。有的限於外國沒有放假,僑胞又不想少了一天生意,都會在還是「新春」未過的日子裡,找一個大家共同好接受的日子,來一個集體的「春節聯歡」晚宴或團拜,都是海外華僑社團必做的一件事。以補「新年」〈即元旦〉節日的慶祝。「春節聯歡」例必設酒的。
元旦是一年之始,孕育了一年的新希望,當然是重要了。在傳統曆法,這一日不但是一年之始〈元〉;且是一年中日之始;也是時之始。〈見「漢書」:「聖考歷數以正三元」。「漢書」有註:「三元者,歲之元,日之元,時之元也。」〉新年的吉祥語有「三元啟泰」即本於此。這個大吉慶的春節元旦,當然酒不可缺。飲甚麼酒呢?在公共互祝之會,是飲一種叫做「屠蘇酒」。「廣韻」註:「屠蘇酒元日飲之,可除瘟疫。」屠蘇酒的來源,根據「歲華紀麗」說:「屠蘇,草庵名,昔有人居於此,每除〈夕〉夜遣閭里藥一劑,令井中浸之,至元日取水置酒,合酒飲之,不病瘟。今因名屠蘇。」原來用屠蘇藥浸水一夜,和酒調配,便是「屠蘇酒」。長幼都可以飲,因為酒精被稀釋了:又是新年,幼的也飲,而且從幼及長,因先賀幼者自此日起添了一歲,所以可賀。長的大了一歲,便失了一歲,所以後飲。中國是長幼有序的,惟獨元旦飲酒,幼的先飲,是賀他添新歲,又長大了。這也可體認中國文化對幼小的愛護。酒文化的元旦之飲,正是表現了倫常文化一個優良的傳統。
元旦既是中國傳統節令最重要的一天,酒文化也表現出另一個不忘本、尊重長輩的倫常文化。那一天也在家設酒祭祀祖先,叫做「椒酒」。「崔實四民月令」記載:「正旦祭祀祖禰畢,子孫各上椒酒於長者稱觴舉壽。」用椒酒拜過祖先,子孫便每人向長輩逐一敬上椒酒,作祝他長壽之禮。我國有「椒酒承歡」,就是這典的出處。
元旦朝中大臣和皇帝也是飲酒賀歲的,皇帝還有賜酒的記錄。「晉書」:「元會設白獸樽於殿上,若有能獻直言者,則發此樽飲酒。」鼓勵大臣講真話而賜酒,也在元旦慶典上始有,算來也是酒文化對參政者能講真話的鼓勵。
社會大眾在元旦會聚在一起鬥酒,向不列禁。周必大「元日詩」有:「賭酒彈碁真夢爾。」連做夢也夢到這一日的肆歡縱酒的情狀,其盡興不在話下了。
元旦在家飲椒酒;家人或與親朋好友一起飲屠蘇酒。社會上的聚飲甚麼酒都不設限。如司空圖歲旦詩:「梅花浮壽酒」,就是飲「梅花酒」。「四民月令」也記載:「元旦服梅花酒卻老。」梅花在歲寒或早春而發,疏影橫斜尚有暗香,怎樣用梅花釀酒?梅花酒可以「卻老」駐顏嗎?真要靠我們的釀酒師找答案了。但由此可以證明,中國確實有過「梅花酒」。
「立春」:這個節日是根據節氣而定,在元旦的前或後。中國古籍記「立春」的掌故也不少。「夢華錄」記的和酒有關係:「安定郡王立春日作五辛醬,以黃柑釀酒,謂『洞庭春色』」。原來黃柑在古時已可製酒,釀出的叫做「洞庭春色」。
「人日」:正月初七為人日,原來傳統曆法,從年初一到年初八,都有人畜生朝的排定。大概我國以農立國,我們和家畜長相伴,有家就有牠們,人畜有共生之義。新年大吉,人有餘慶,豈可不及於家畜呢?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大概雞是伺晨,屬一日陽之始,所以排雞於第一日。狗是守夜之畜,屬一日陰夜之始的守護者,故排初二。這也是我的臆測,曆法沒有註明原因。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穀日。這些日子是憑甚麼來定,就連臆測都不必要了;八種生朝唯穀屬植物,也不知其意,是否「民以食為天」,穀屬主糧,對人類的貢獻也最大!所以我們也不要忘記它。
「人日」就是人人生日;生日例有飲酒的。慶祝人的生日本來就是祝壽的意涵。因此飲的酒稱做「長命酒」。「長命酒」是品牌的名稱,還是別有材料釀呢?酒的相關古籍沒有說明。但「人日」飲「長命酒」是有根據的。「增補事例統編」的第五卷「人日」有錄句:「長命酒,耐寒花」。古酒確有「長命酒」的,蘇頲的「人生」應制詩有:「長命先添獻壽杯」一句,這不是一般詩人詠酒之作,是「應制」的,是臣子應皇帝的命令獻詩而「應制」的。我見過時下的品牌有「養命酒」,還沒有見「長命酒」。也希望高明考證和研究,生產一種「長命酒」應節,為酒文化做傳承的工作。
「上元」:如果將正月整個月當作新年,到「上元節」已過了一半。「上元」定正月十五日;一般習俗,雖沒有劃定新年時期到哪一天截止。但依節令來看,「上元」是新年中最後一個節令,也許正因為如此,舉家狂歡一日;這還不算,入夜仕女提燈,出了家門,未婚的少男少女可以相識,俗稱「元夜」〈或「元宵」〉,詞人朱淑真有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在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可知許多癡男怨女都希望那一夕定情,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所以中國又以元宵節像西方的情人節看待。不但民間縱酒行樂。郭祥正詩:「九陌連燈影,千門遍月華。」那一夜,楚館秦樓的風月場所生意特別好,人民在肆意狂歡:「青樓月,紫陌風。」男女茍合也發生了。袁不約有詩:「歌聲緩過青樓月,香靄潛來紫陌風。」「桑間陌上」一詞,是指男女在桑間陌上寬衣解帶;道學先生指是「男女茍合」;新時代是「情不自禁」,實行「一夜情」。中國在宋以前的男女關係還是開放的;宋以後才閨閣森嚴。「上元」有「行歌社舞,陸海壺天」。著名詩人范成大句:「輕薄行歌遇,顛狂社舞呈。」男人對女子大唱挑逗的情歌,也可以裝瘋在她面前跳舞。王安石詩:「別開閶闔壺天外,特起蓬萊陸海中。」人飲酒飄飄然像個神仙了。不但民間瘋狂慶祝,帝都也「金吾放夜」,京城撤走守衛,不行宵禁,讓民眾往來無禁。「漢志」紀:「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朝野同歡,一年就是這兩日兩夜。
中國節令每有不同的酒應節或飲酒規矩,惟「上元」甚麼酒都不論,甚麼規矩都不設,能飲便飲,肆意來飲,沒有甚麼顧忌。男女各尋快樂或同歡。誰說中國文化束縛人性!
「中和節」:春季二月十五日為「中和節」。「廣記」:「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神,以祥年穀。」春季三個月,二月十五日為中間之日,大概以這個原因稱中和節。中和節不久便要春耕播種了,因而祭「勾芒神」;「勾芒神」是個保護稻穀之神,插秧前要拜祭祈豐收的。「中和節」又稱「花朝」,就是春花盛開的季節,詩人每於此日「雅集」,作賞花的唱酬。海外有許多詩社,都在這一天各攜花卉,到雅集供詩人吟詠。有一年,多倫多的「湖楓詩社」,在「花朝」舉行雅集,在雅集之前便發出邀請函。我也常去雅集,有一次看到一盆素白的水仙花,一時興到,也寫了一首:「是誰雅士發雲箋,惹得詩人眼欲穿;綽約幾疑天謫女,娉婷竟是水中仙;素心自賞何須艷,綠意吾從不避妍;我亦江湖孤憤客,與君同結出塵緣。」詩出,一座同歡,我亦多飲了幾杯。
「中和節」飲「中和酒」,不但載於古籍,尚有一種叫「宜春酒」,也是應節的酒。「郭侯家傳」有記:「民間以青囊盛百赤瓜果,里閭釀酒謂宜春酒。」可知宜春酒在中和節飲,用瓜果材料釀製。
「中和酒」查不到酒材料,「宜春酒」查到了。這些古酒,都經搜盡古籍才找得出來,當然希望重見於來日,不枉我費盡心神對我國酒文化的倡導。
「中和節」、「上巳」和「重陽」,合稱「三令節」。
「上巳」:三月初三稱「上巳」節。這時正是「桃花水漲,楊柳旗開。」「庾信馬射賦」有:「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我們讀王勃的「滕王閣序」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家讚不絕口,其實是仿製庾信的「馬射賦」上面兩句變化而成。所以我常常勉勵大家多讀書,博覽才能做到袁才子所謂:「雙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有好事好為人師者曾說,這兩句的「與」、「共」兩字可以刪去,因為是「冗文」云。這是對為文的一知半解,為文要講文氣,迴環跌宕始成妙文。如果將兩字刪去,不但瘦硬,氣亦窒息不暢。
「上巳」的飲酒講究規模:「曲水流盃,入東堂而會飲,褉南澗以除災。」「上巳」可謂文酒之會。王羲之「蘭亭序」的首段:「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暮春即三月,「之初」就是三月三日的「上巳」,因為「修褉事也」。「流觴曲水」就是「曲水流盃」。王羲之權傾一時,為書名所掩,稱為「書聖」。「蘭亭序」文好書更好稱神品,就是在修褉時多飲了幾杯,在逸興微醉中寫出來的。以後重寫就有所不及了。「修褉」這種大規模的文酒之會,造就了王羲之、庾信、王勃等國寶級的文與詩,豐富了我文化的遺產。飲酒文化對我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可見。
「寒食清明」:古籍「增補事類統編」中的歲時部,把「寒食」和「清明」合為一個節日。「寒食」是楚人紀念介子推這個忠臣,他輔晉文公重耳即位而歸隱,「義不食祿」,文公思切,令焚山使他出來,介子推抱樹而死。楚人感他的忠心,在逝世之日〈三月五日〉不舉火,冷食三日,稱為「寒食」。「清明」亦慎終追遠,子孫掃墓之時;稱做「清明節」。「清明」不定期,以當年節氣計算,大概接近「寒食節」,因此合併舉行吧。
這個節日,正是「杏花春雨」的時節。我們到郊外掃墓,又稱「踏青」,指春草成青綠之色。杜牧的「清明詩」最是耳熟能詳:「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寒食清明,有風有雨;多少帶點寒氣。找一個酒家暖一下身體,這樣又成了飲酒應節的藉口。清明節應節酒稱「杏花酒」,大概和「杏花春雨江南」有關,是不是用杏花或杏子作酒呢?無從稽考。我們掃墓時備鮮果、生花、三牲和酒。時人對宗教的信仰因而有別。但古代設酒奠拜,掃墓後,就在墳前的拜臺,就地而飲也成了風尚。
「端午」:定在五月五日。「提要錄」:「五月五日午時為中天節」。楚人以粽投入河海,是恐忠臣屈原為魚龍所食。端午算是個大節,又稱「詩人節」。屈原是個大詩人,他的作品很多,代表作「離騷」。「騷體」是文體的一種,是用楚地方言寫的。屈原憂國傷時,被讒言而流放,遂致神形枯槁,行吟澤畔,終於絕望而懷石自沉於汨羅。楚人載酒與粽於舟,投於汨羅。後來演變成「龍舟競渡」,也算是紀念屈原的一種儀式了。
五月的天氣熱了,已是仲夏。端午節飲「雄黃酒」,飲後蛇蟻不敢近。「白蛇傳」的白蛇白素貞,經千年修煉成了人形,報恩前世夙緣。嫁許仙為妻,也因飲了「雄黃酒」,原形畢現。許仙不敢留家,出家托庇佛門。白蛇前來索夫,以犯了天條,被壓在雷峰塔之下。西湖有雷峰塔,就是這個傳說的所在地了。
近二十年來,經海外中國人的提倡,端午的龍舟競賽,已發展成國際性的比賽。但端午節飲「雄黃酒」,還沒有著落。如果中國酒要打開市場,隨著龍舟比賽的推廣,釀製一種適合夏天的淡酒,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
「七夕」:七月是秋季最初一個月,「七夕」放在晚上舉行。也是附著傳說而來,杜牧的「七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靜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牛郎織女的故事,哀艷頑絕。引得許多怨女向他們「乞巧」,賜她們好姻緣。秦少游的「鵲橋仙」也是取材自這個傳說。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令鵲橋虛渡。此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之期,而歷久不斷,對愛情的堅貞,真教人感動。「長恨歌」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白居易也用這個傳說,也寫得繾綣動人:「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此情此景,真教天下有情人為他們同聲一哭。
這個節日,假傳說而推廣,先民的智慧真教我們敬佩。使得深閨女兒年年乞巧。楊樸詩也暗笑她們的癡:「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幾多。」
這是女兒家的節日,閨女很少飲酒。但我深信一個美飲文化的中國,不可能在節日與酒無關的。閨女們在乞巧,男子漢只坐著發呆嗎?尚幸我的古籍藏書多,在「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決心下,終於在「天寶遺事」中有記:「陳花果酒肴,設座祀牛女二星。」原來「七夕」也設酒,這種酒用花果材料釀製的。
「中元」:七月十五日,也就是「盂蘭節」。人間為地獄親友的飢渴,在這一日設盂蘭盆、酒食供奉。大概以敬事鬼魂,不算慶典,是唯一不談人間飲酒的節日;但設酒供祭,我少時在鄉是見到的,只是把酒奠在地上。
「中秋」:八月十五日,是一個大節日,秋收了,慶祝也擴大起來。「天寶遺事」也有記:「玩月備大酒之宴。」大酒即大量之酒,讓飲者不愁無酒;大家在玩月賞月的同時飲酒。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中秋節賞月舒懷之作。「中秋節」的飲酒詩、詞很多,不須多錄了。飲甚麼應節的酒,倒是找不到出處,大概甚麼酒都可以,但不能無酒,負此良宵的天上皓魄吧!以秋收故,設美食很多,但不在本篇討論。
「重陽」:九月九日,已是深秋,又稱「三秋」。時人常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很多人以為一年一秋;三秋是三年,實在不識典之誤解。王勃句:「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一年有三秋:初秋、中秋和暮秋(又稱三秋或深秋)。為什麼不說:「如隔初秋或中秋」?因為三秋有個「重陽節」,是弟兄、親友相會之期。杜甫詩:「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魏文帝書:「九日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享宴高會。」「重陽」又稱「重九」;長長久久之「俗謂」。故以此會親友,用三秋而不用初秋、中秋。
「重陽」登高的風俗,見於「續齊偕說」: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合家各人作採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避。景如言,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重九」登高避禍本於此,後來成了風俗的節日。
原來重陽飲的是菊花酒,飲了還可以避禍。「白衣送酒」(見續晉陽秋):「陶潛(號淵明)嘗九月九日無酒,坐宅邊東籬下,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送來也應是菊花酒。陶淵明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概就是此時此景。李商隱詩:「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遶東籬。十年家下無人問,九日樽前有所思。」章碣登高詩:「鳳笙龍笛數巡酒,紅葉碧山無限詩。」杜牧詩:「與客攜壺上翠微。」都是「重陽」飲酒的好詩。沒有飲酒文化,我們那會這麼多的好詩呢?節令與飲酒的關係,真是越說越多。
「臘日」:以十二月中之一日,以節氣而定,是田獵得來之野獸祭祖先百神,稱為「臘日」。蔡邕認為「獵者歲終大祭。」看來這是一年唯以田獵而獲的野味祭祀之節,其實也是人類冬獵的共同俗例。獲得的野獸,本來人有口腹之欲。中國敬鬼神、祖先,故先祭而後人食而已。所獵者大概是田鼠、野兔之類。其得兔者算是大收獲。「風俗通、記載:「得兔髕者名之曰幸,賞以寒酒。幸者令人吉利也。」王肅議禮(學者王肅講禮):「季冬大儺旁,節磔雞出土牛以送寒氣。」土牛與耕牛不同,耕牛供耕稼勞動,除非年老不能作,大致不殺;土牛供肉食,養來供食用的。這兩則,說明「臘日」不只是以田獵所獲供祭祀人食,也可用雞牛。漢代有一位姓陰的皇后,她的祖父陰子方在「臘日」早上晨炊,見到灶神,這灶神賀他將有家慶。他家中僅有一隻黃狗,便殺了牠來祭灶神,從此以後暴富,女兒還做了皇后(見「搜神記」)。可見狗肉可做祭品,但陰子方說是「黃羊」(同上則)。狗肉一般不能當祭肉,是否除灶神例外?近世亦未再用。我曾到印尼,土人賣狗肉,都用紅布掛在檔前的樹枝或簷前,給好此道一個訊號。當地華僑稱狗肉做「無角羊」,真有陰子方的「黃羊」有異曲同工之妙。
「臘日」飲「寒酒」,用以驅寒氣,大概就是白色烈酒吧。
鄉村人家均設灶,風俗有灶神的供奉,「臘日」也是祭灶的節日。傳說灶神每年上天向天帝報告:年來這一家的景況和善惡。陰子方窮極,將唯一財產、看守門口的黃狗都殺了拜灶神。灶神大概感動了,他也確實太窮了。人間的福命由天帝掌管,也許聽了也感動,令他暴富暴貴,當然是指顧間的事了。還有另一個類似的傳說。呂蒙正未達時,欠了一身債,可惜科舉不第。那一年祭灶,只能買了幾両豬肉;被債主知道,正在他祭灶的時候,債主突然出現,連這幾両豬肉也拿走。呂蒙正一時感觸,稟灶神道:「今科不第,我就活不下去了!」灶神為此上奏天帝,果然應科及第,從此扶搖直上,成了名相。這個傳說比陰子方更普及。
「除夕」:傳統曆法一年最後一日,即十二月三十日:「三百六旬之盡,七十二候之窮。」(見「荊楚歲時記」)這是迎新送舊的一日,過了今夕,明晨便是年初一了。這一日正是:「迎新送故在此宵,中樽浮蟻燭花紅。」「浮蟻」是酒未瀝去浮上來的酒糟之類,是新醅的酒。白居易詩句:「綠蟻新醅酒」,可知是新醅的酒,醅者釀也。「除夕」家家戶戶團聚吃「團年飯」。當一年將盡,人口平安過歲,展望「明天會更好」;不管怎樣,一年辛勤,也要飲杯團年酒吧!
「除夕」也是除舊佈新的一天。早就貼上揮春和灶馬(見「夢華錄」:「年夜備酒果送神帖灶於在上,以酒糟塗抹灶門,為醉司命。」)「灶馬」與「灶神」不同,「灶馬」是供灶神上天之神。家人也報答「灶馬」,用酒糟塗於灶門。灶神自有神位,用酒糟塗於灶門,大概不是祭灶神,是供「灶馬」吧!籍無所出,算是臆測之詞而已。
「除夕」飲酒詩很多:范成大「除夕書事詩」有:「糟醋新醅白,柴錐新火紅。」周宏亮詩:「何處夜清消臘酒,誰家高燭春風候。」都是講團年飲酒。
南方多舟楫,像北人多騎馬一樣。節日中祀船神也在「除夕」;是唯一的在古籍「比戶錄」找到:「南方除夜,以酒肉祀船神。」可知不管水陸,「除夕」祭祀每用酒;生民除歲迎春當然就無酒不歡了。
後話:中國傳統節令,其重要的,都經以上的論述。其中尚有「夏至」、「立秋」和「冬至」;應節氣而定日,沒有一定的日期;典籍記載和酒的關係不多。「冬至」只有在「武林舊事」記載:「『冬至』罷市三日,垂簾飲博,名曰做節。」可知「冬至」的來臨,放下窗簾飲酒和賭博,不是公開的習俗。「立秋」和「夏至」,在「增補事類統篇」的「歲時部」都沒有編入。「夏至」天氣炎熱,不宜飲酒。這是沉李浮瓜的季節,講蔬菜瓜果之美食,應與此篇無關。「立秋」天氣轉涼,講裁新衣,飲點酒賞楓葉,照理是存在的。也就是說,一年的節日中,只有「夏至」不適宜飲酒。「立秋」與「冬至」,還是與酒脫不了關係。飲酒文化和傳統節令的關係可見;又由於兩者的結合,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其影響深遠亦可想見了。
丙篇:飲酒和中國社會的風俗習慣
風俗是社會流行的風氣。時興總有個興起的過程,其初的新鮮事物,經過社會的接受,大家漸而習慣認同、使用;少有異議;有亦不多。到了這個階段,算是得到社會多數的認同,就算「約定俗成」了。「習慣」會促進認同,認同了就是「風俗」,成了「風俗」就更「習慣」。可知「風俗習慣」是一物兩面的。
節令以氣節、季候加以人為的確定頒行;風俗習慣是社會流風所致逐漸自然而然的形成。
中國自商殷時代便重鬼。鬼神的祭祀列為首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嶽河川;百姓祭鬼神。「慎終追遠」下祭祖宗,是祭鬼的範圍;要「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擴及諸侯的山嶽河川之神,「保國衛家、興邦救危」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的英靈,當他鬼雄也可,神靈也罷,總是鬼神之類。中國社會從來就美飲美食,因此,凡是「祭祀」,酒是不缺的。當然也成了風俗習慣。
天子有「朝慶」;諸侯有「國慶」;老百姓有「家慶」。凡是慶典,都有酒殽。酒列於首位。流風所至,到現在還是一樣。封建雖改,「國慶」和「家慶」之宴,酒是不可或缺的。
「掃墓」必酒;「拜壽」的「桃宴」也必酒。
不論弄璋弄瓦,要慶祝生兒育女,待其滿月,社會稱「彌月之喜」的宴會,必備酒與親友團歡。
兒女長大了,娶婚嫁女,人所必經的階段,宜室宜家的「喜宴」,做了媳婦的歸寧也屬「喜宴」,也是無酒不歡的。
「喬遷」或「新開張」的公司、店戶;算是人生的一個吉祥年代的開始,小宴大宴可以隨意;反正慶典之宴,酒同樣不缺的。
人總有死的一天,長壽的叫做「喜喪」;中壽的或短命的。親友弔祭之後,總不能餓著肚子回去。孝(喪)家也會設「解穢酒」;解解穢氣、衰氣;還是設酒的。
中國社會的風俗習慣,幾乎所有慶典、宴會,酒也幾乎無處不在。酒文化深入社會民間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