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第三章 中國酒釀製的基本學理

 

鑑賞者不一定是作品的製作人;譬如書畫,等到品評人的欣賞,對作品能產生共鳴,對藝術家就是鼓勵,還可引為知音、知己。但畢竟是個行外人,如果他也是個書畫家、內行人的鑑賞,意義就大了。因為從內行人看還是一幅好作品,意義當然大大不同。有所謂外行看外表,內行看門道。又譬如老饕不必是廚師,他嘗試過各種美食,得他讚揚,當然也不錯;要是大廚師嘗過都叫好,那是必然別有風味,不同凡響無疑。美食如此,美飲何獨不然?我們不苛求酒的愛好者全面懂得釀製酒的學理,但讓他們懂得基本的製作過程,了解基本的學理,他就知道他所愛好的酒,所以為好在那裏?不但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酒帶有一些澀味,他就知道在發酵過程中失控,起碼不是完美的製作,不算好酒。又例如酒還帶一些米臭,就不能講得香的米酒,是清除異味的手法中還有瑕疵;臭味掩了米香。又如原酒還見一些沉澱,就是過濾的工夫有缺失等等。只要飲者懂得基本原理,對一杯好酒,他會格外開懷,是件賞心的樂事,他就會份外珍惜的品賞。此中樂,不可為外人(門外漢)道也。過去所謂中國酒經、酒譜,充其量僅是愛好者的行外話,酒的好壞,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為他不懂製作學理。這一本中國酒經的出版,中國五千年來,才算真正有一本名符其實的酒經。

一、中國酒的學理名詞的界定

子、麴:又名酒母,原料有多種:用麥為原料的麴,稱做麥麴;用米做的稱米麴;用豆稱豆麴。麴置於暖室,經醞釀的生化過程,可將澱粉變化為釀酒糖水。

丑、酵母:Yeast化學名稱,為誘起物體發酵之物;又名酒種或酒藥。酵母菌能使糖質分離為酒精及炭氧氣。

寅、品種:指釀製酒的主要原料的品種而言。每一種成品酒的製成,酒料主要原料,是指除了水以外的主要原料而言。例如小麥、高粱、稻米的五穀;或果類的葡萄等。其成品酒便可分別為小麥酒、高粱酒、各種米酒或葡萄酒等。其實在原料中,還可細分各種原料的產地;產地不同,風味便異。生於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味實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原料的品種也有不同,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米,就有不同的種類,如香米、粘米、糯米、圓米、蓬萊米等。各種米又可細分為品種;例如香米是那一種品名香米,釀出的成品酒也有不同的效果,決定了酒的神髓。

卯、類別:指成品酒是經那一種方法而產生的酒的類別。例如葡萄酒,如果是釀好的原釀的餐酒(Table Wine),紅的葡萄酒稱紅葡萄酒,白的稱白葡萄酒。但經蒸餾過的就變成拔蘭地(Brandy)了。如果原釀的葡萄酒兩類以上配製,就叫配製酒。如果原釀的葡萄酒加入蒸餾酒,變成酒製的Port酒了。如果用蒸餾泡製其他材料,我們稱做泡酒(Tincture)。世界著名的綠仙子」(Absinth),就是泡酒。有了「類別」的分別,在同一類別的成品酒才可以分出優劣,葡萄酒和拔蘭地都各擅勝場,不能比較,只有葡萄酒與葡萄酒比,拔蘭地和拔蘭地比,才分出品牌的同類成品酒的優勝劣敗。

同樣,中國酒的黃酒、紹興酒不能和貴州茅臺酒相比;糯米酒不能和山西汾酒比,因為不同的類別,無從比較。

辰、釀酒:所有釀酒師都利用「酒種」的微生物將釀酒材料的糖原素分釋出來而吸收,然後排放酒精,水、二氧化炭和熱量等;同時也把其他化合物分解出來,包括蛋白質、維他命、葡萄糖和一些植物激素。其質與量因用料不同而異。這一段生化過程,概稱為釀酒。

巳、製酒:經釀酒過程所產生化合物及副產品,清除渣滓之後,整體稱做酒胚;從酒胚到酒的過程,稱做製酒。由於技術的高難度,中國酒的發展和西洋酒就此分道而行。

午、派別:指釀酒師生產酒的特別手法形成的派別。

未、風格:指成品酒的味色香,不但有其獨特的總體風味,且包括口感。

申、神髓:(或稱神秀)指釀酒師能將酒料最精華的氣味發揮出來,成一種難以言宣的口感、清香等混合的感覺。

酉、系別:指獨具風格的釀酒區域形成的系列。如中國酒貴州仁懷、臺灣金門。洋酒如法國的干邑、波爾多或加拿大的聖嘉芙蓮、美國加州的NAPA等。

二、酒的生產過程及其基本原理

每種成品都有其一定的生產過程。有一些也許可以節省掉,但還是有基本不可缺的程序。當然,科學進步神速,連過去基本不可缺的程序,有一天也可能會省去。這是以後的事了。中國酒的生產過程,到目前為止,以下的陳述還是少不了的。

一切以澱粉質作為製酒的酒料,第一個步驟,乃將酒母(即麴與)混入酒料,酒母的麴菌便會迅速的繁殖,將酒料的澱粉質糖化,以後加入酒種便釀成醅。醅是未經漉過(隔開渣滓)的原釀酒。將原釀酒隔渣或沉澱,過濾就是成品酒;這種酒裝瓶後便推入市場。由於未經蒸餾,酒精度在九度至十八度之間,所以防止酒種重生,也就是保鮮和防腐的技術特別講究。我們把這類原釀酒,依洋酒的分類就是非蒸餾酒的生產過程。另一種是蒸餾酒,其前一段過程與非蒸餾酒相同,到釀成醅以後,經加熱蒸餾出第一次的木酒精(工業用Methyl Alcohol; Carbind, Wood Spirit)後,到第二次蒸出的酒精Ethanol,包括酒精、酒身成份和水;就是最好的成品酒。洋酒稱為蒸餾酒,中國酒稱燒酒。

由於非蒸餾酒用原釀酒為酒身,酒料經分解出來的蛋白質化合物和糖等養料,對人體所需的營養諸多,營養價值遠比蒸餾酒為高。又以這種酒的本質,以酒精度不高,很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和存在酒中的酒種重新復活,以致酒身容易變質,所以非蒸餾酒在保鮮技術和口感的控制,比蒸餾酒複雜得多,故此工藝價值和營養價值也比蒸餾酒高。

蒸餾酒靠高度酒精阻止酒種重生,達到保鮮和防腐的目的,其短處,在加熱的過程中,只能將酒身的酒精與酒香蒸發,經冷卻而成酒﹔不能連酒身蒸發,除非超越酒精蒸發的高溫,而高溫蒸發的部分酒身,必含有許多雜質,影響了酒的香醇和口感,成為一種劣酒。

三、不可不知的中國兩大酒類

中國酒和洋酒,在種類言,最重要還是兩大種類:非蒸餾酒與蒸餾酒,至於調配酒和泡酒,還是以上兩大類為基礎酒,製酒工業能否佔市場一席,必須在兩大類有足高人之處的技術才有希望,基礎酒都造不好,怎會生產出好的調配酒和泡酒?

中國酒生產的基本原理,和洋酒亦無二致,縱有小異亦在大同之中;因此,人類的感官亦大同小異,可見中國酒要在世界自由市場競爭,必須有勝人的條件。讓我們更細緻地陳述中國酒的兩大種類的基本知識:

先說非蒸餾酒的原釀酒:應以黃酒和春酒為代表。先說春酒,這是時令的酒:「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詩經)可知古人的春酒,是以十月新收割的稻米為酒料,做了春酒(因在春天便酒熟可飲),而互祝長壽。古人懂得用新稻米做春酒,乃取其鮮香,米酒經三個月的釀製,剛可是酒熟的時候,欣逢正春互祝新年,真是人生樂事。詞源「春酒」條:「酒名,凍時釀之,毛傳謂之凍醪。」這個解釋,和「詩經」沒有不同,農歷十月當然算是「凍時」了。至於張衡賦:「致歡忻於春酒」一句則「注」﹕「春酒謂春時作至冬始熟也。」這條注解應是不懂耕稼、五谷不分的書獃子所註,錯了。即使依賦句的意釋:「寄歡情於春酒。」當然是飲春酒的歡情,造酒何來有歡情。因此,春酒應是成酒可飲的春酒,不是在正春才做的春酒。正春是農業社會歡娛的特別時光,不是做酒的特別時候。

春酒還不算多;黃酒的派別就多了,主要是紹興酒,紹興本來是個地名,以產黃酒馳名,許多不是紹興出產的黃酒,但模倣了紹興酒的生產方法,都叫紹興酒,連孤懸海中的臺灣,也有紹興酒,可知紹興酒之名,是無遠弗屆了。紹興酒以糯米為酒料,但各地的紹興酒也會因材略有不同,兼用其他米料有之。近年以甜味容易使人發胖,糯米糖份過高,很多紹興酒的糯米成份相對減低了。但也有例外,如紹興酒類中的加飯酒,還特別在紹興之紅酒增加百分之十的糯米飯,使酒味更醇美而出名。

除了紹興酒的原產地的各系列的紹興酒,其他異地異省的紹興酒都屬黃酒,還有無錫的黃酒、湖北的糯米酒、湖南的芙蓉酒、江西封缸酒、廣東東江糯米酒。這些黃酒和春酒,同發源於江南。但經過年代輾轉相傳和發展,早就地無分南北,中國酒的黃酒系列,又是無遠弗屆,河北汾州黃酒、北京的元紅酒、加飯酒等,山西的杏花黃酒、太原干榨黃酒、安徽蕪湖黃酒、山東即墨老酒、內蒙的昭君酒;再北上黑龍江賓縣老黃酒、吉林的長春清酒、遼寧的大連黃酒。中國黃酒系列產品之多,可謂漪哉!盛哉!

中國黃酒種類生產過程,還是傳統的釀製法較多,也是用酒母先將酒料的澱粉質糖化,再加酒種釀製而成,將醅漉去渣滓,經沉澱濾清而裝瓶。在這個過程之中,各派系自有其手法,時間的拿捏也各有奧妙,故成品的風格而有異。

一般來說,春酒取新鮮酒料的清香為主;但也有在釀的過程中加上鮮花,讓口感和酒香別有風格,這種上乘的春酒,恐非今日市場成本可以負擔得起的,要待春酒能走上世界級的質素,在盛名之下才能實現。春酒可以在短期間成熟可飲,但能存放兩至三年更別具風味。惟一”年以後,在目前的保鮮技術下就恐怕質變了。

紹興酒類的花樣比較多,但良莠不齊;酒料和技術上乘的,可以有陳年的紹興酒,有的還越陳越醇厚。這種中國獨有風味的傳統酒,中國人真要將她提升到和洋酒的「CH.Mouton Rothschild」層次;否則怎能稱得上飲食文化大國?

中國酒另一大類當然就是蒸餾酒了。中國酒早就有「雙蒸」、「孖蒸」(南方語系的稱謂)﹔也就是北方稱為「二鍋頭」。名稱就清楚說明這種酒是第二次蒸餾出來的。中國人早就知道製酒的原理,把酒身的酒精蒸出來,既香醇,又能藉酒精的高度,到達保鮮和防腐的目的。原來酒精在海拔高度的沸點為攝氏78.5度,但是酒精中的「木酒精」是各種酒精中沸點是最低的;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氣壓,蒸餾容器的應用的影響下,它的沸點大概在64.7度到97.8攝氏之間。「木酒精」在百分之九十的高純度時,在未經過處理的情況下,酒精之氣味帶有混濁感。一般蒸餾酒,殘存的「木酒精」約千分之一到三之間,這恰可符合美國醫藥管制局的安全標準。如果中了「木酒精」毒,會導致呼吸系統失去功能,眼盲、頭痛和感到虛脫。

中國製酒師蒸出第一鍋是「木酒精」。第二蒸的火熱加到攝氏85.5度,酒精就能在酒胚蒸發出來,通過冷卻出來的白酒,裝瓶就是成品酒了。無論中外,蒸餾酒同一的缺憾,就是無法將酒身化合物的蛋白質、維他命、葡萄糖提蒸出來;也再沒有細菌和酒種還能生長在這高度酒精之內,解決了保鮮和防腐的問題。

不論「二鍋頭」、「雙蒸」、「孖蒸」,名稱不同,其實則同一種蒸餾酒:第二次蒸出的酒精(成品酒)。這種酒精,學名Ethanol。第三次蒸就叫三蒸酒了;三蒸當然以更高的熱才蒸得出蒸氣,但高熱必然連水、雜質都帶過去,這種酒當然不醇香,帶苦澀或其他因材料而異的氣味。四蒸便更差。因此,整段蒸餾,只取第二蒸,俗稱「捏頭去尾」。如果要生產一種勁酒,留一點頭,即多留一些頭蒸的酒精,不讓它全部蒸出,在不會立即致命的安全系數中,混在二鍋頭裏。我們讀「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那一章,武松在「景陽崗」喝了幾碗:「三碗不過崗」。這種勁爆的烈酒,我們在現代學理分析下,就是喝了特製捏頭不清的勁烈酒精,便有即時昏睡和神智模糊起來,其實是中了輕微的酒精毒,但過了一段時間,武松強壯的身體自我調整過來,還能步履踉蹌的走上崗去。酒精會刺激人的神經沸騰,一無所懼。我想,武松就在酒精刺激下和吊睛白額虎拚了命。結果他在酒精刺激下發揮生平未有過的神威,超體能的力氣和武藝,打死了老虎,做了打虎英雄。

「水滸傳」引人入勝,和酒大有關係。武松打虎的描寫,精彩絕倫;三個回合人虎的互動,層次宛然,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除此,還有「武松大鬧獅子樓」,和「醉打蔣門神」,施耐庵把武松喝了酒以後,那種置生死於度外的懾人氣概,真寫絕了。若專以此而論,允稱古今中外第一筆。作者也必是個嗜酒者。

施耐庵有個學生羅貫中,寫了本「三國演義」,也是灸膾人口。中國小說四大名著,他兩師徒就佔了兩本。羅寫一個「三國」英雄人物關羽。也三次寫他那種英雄氣概,都和酒有關係。第一次「溫酒斬華雄」,置酒未飲,斬了華雄回來,其酒尚溫。第二次,曹操置酒與關羽閱兵,和袁紹大將顏良對陣,關羽喝了幾杯,執刀上馬,直奔顏良帳前,無人能擋,手起刀落,斬顏良於帳中。第三次關羽被曹仁弓箭手射中右臂,箭上敷了毒藥,請華陀來醫,華陀說要刮骨才好,要用柱環安栓關羽的右臂才好刮。『關公說:「如此容易,何用柱環?」令設酒席相待,公飲數杯酒畢,一面仍與馬良弈棋,伸臂令華陀割之,陀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棒一大盆於臂下接血。陀曰:「某便下手,君候勿驚。」……陀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已青,陀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陀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家將曰:「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陀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這一段描寫,我們亦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關公固然英雄,但酒有麻醉性的作用,是幫了關羽減少痛苦,造就他成了大英雄。

寫蒸餾酒寫到這些小說英雄人物,倒也蠻有興趣,但畢竟是題外的話了。中國的蒸餾酒又稱燒酒,屬白酒系列。中國白酒的品牌太多,恕不一一記錄,以防掛一漏萬。燒酒之多,恐怕黃酒還膛乎其後。

四、中國原酒和燒酒名稱的自我確定

蒸餾酒(Distilled)和非蒸餾酒(Wine),其實是從洋酒製酒技術的學名直譯過來。中國人早就懂得蒸餾的技術,而且早已把這種技術製出來的酒叫做燒酒。不是這種技術製出來的酒統稱做黃酒;如果也依學理來定名,我們應改稱黃酒為原酒更恰當,理由很簡單:一、黃酒的製作從開始到製成,其酒身並未改變,也就是原釀的酒身,不過是隔開渣滓和過濾而成;二、這種酒不一定是黃色的。如原來用竹葉的綠汁製釀的「竹葉青」(酒名),其色澤就不是黃,而是碧綠;還有鄉村人家用粘米釀的原酒,也不是黃而是白色的。因此,非蒸餾酒應統一改稱原酒,方為合理。

日本人稱非蒸餾酒為清酒;這是日本人的聰明處;但他們稱蒸餾酒為燒酒,這是跟中國人學的。如果我們附庸於西洋酒的名稱,忘記了「燒酒」,將來日本人必說,中國酒是我們的附庸。

日本清酒的主要酒料還是米,由於色澤透明,叫做清酒,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少了一點製法的銓釋,還是不及「原酒」好,燒酒本來就俱備中國化,也符合製法的學理,我們更應保存。

中國有中國的文化,有她獨特的稱謂,如果事事以崇洋的心態,捨合理的傳統名稱,而直譯洋酒的技術生產的學名為酒名,不但不倫不類,俯仰由人。中國酒要有其獨特的風格,要爭市場爭千秋。我們除了在技術上不斷提升和創新,還要「正名」。

「必也正名乎!」希望從此以後,中國的兩大酒類,不再附庸西洋酒的名稱,我們:以「燒酒」為名取代「蒸餾酒」;以「原酒」為名取代「非蒸餾酒」。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