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第四回:主從關係成顛倒 左右社團講立場

 

看官,中國人本來就是「講信修睦」的;看重情義,熱心朋友的。也不計較這種結交,誰較利誰較不利的。實際上,華人與猶太人朋比而上,商戶向猶太業主租來,幾個股東有時比僱員還辛苦,靠拼時間才賺一份人工,生意好時多分一點紅利,已經是罕有的事。唐人街那個商戶賺錢,由於局面不大,賺錢的家傳戶曉,業主那有不知之理,遇上需索無厭的業主,華人租客還得低聲下氣,仰承顏色,也怪可憐。因此,大體上能說朋比而上的互惠互榮,其實主從的關係至為明顯。這種關係,一直要到一九五零年才改變過來;這個改變,還是被迫的。最主要的原因,僑鄉改朝換代,在土改的年代,過去歸國華僑都打成地主富農,徹底改變了華僑「告老還鄉」和「富貴還鄉」的傳統觀念。又由於一九四七年廢除苛例以後,華僑援例接引家屬來加團聚。第一批華僑青年,約在一九四八年到多倫多來,像張子田(曾任國大代表、《醒華日報》社長)的兒子楠叔等便是。第二批在一九五零年抵步,人數就遠比第一批多了,如林環陔、林阜、林子、吳培芳、吳池喜、張金石、國幹、爾賢、耀華、黃標等均是;以後續批而來不斷增加,此是後話。大陸當時對待華僑的政策,當有可議。但「禍兮福所寄」,迫得華僑從新檢視「安身立命」之所,不再作「落葉歸根」的打算,從此便開始在多倫多置產業,也改變了過去和猶太人論交的主從關係。但華人還是重情義的,地產的買賣,多半還是交猶太律師經辦,但主從的關係已倒置過來。要到六十年代的中葉,簡家聰、麥成德律師行在唐人街創立,又加入了潘仕廉,續起的許九思、楊振麟、畢志華、彭珍妮、洪秉政、顏惠霞、黃志華、李碧珊、孫家驊、譚秉鈞等律師,近年還有許多大陸來的律師及許多不為個人識見所及者,華人在律師行業真是人才輩出,已不像過去的年代,華人每有言語上的隔閡,無法選擇律師人選的權利了。

回頭再說,唐人街落教堂街與皇后東街一帶西遷,到了現在的「四季酒店」和對面新市府一帶,緊靠當時的市政府,是如假包換的市中心的地段,商業繁榮,人口稠密,唐人街的落點選擇對了。

如果以年代分期,到一九五零年間已播遷完成,華人在多倫多的唐人街,東起以「四季酒店」為界,西至約街(York St.)沿依利沙白街(Elizabeth St.)北上至 Edward St.,中間以登打士西街為主街,東起庇街西至大學街,經歷約四分之一世紀。

教堂街的唐人街,我尚及見的見證人很多;例如在設在當時唐人街的銀行,經理余莠榛等人,就見證了唐人街,又從教堂街與皇后東街西遷,至新市府一帶。還有張錫芹等僑社元老也如是說;這兩人我是及見中的,余、張都是高齡去世,後者活到九十歲。今年英女皇即位五十週年,僑界有人得了勳章,而張錫芹早在二十五年前,也就是女皇即位25週年得到的。不管先後,應是對社區有貢獻的事跡為憑而頒吧。唐人街許多掌故,我是從余、張兩翁處聽到的。但與余、張同時期的另一位長者林善彰翁,他認為比教堂街一帶的唐人街更早的,是上數百年前,當CP鐵路築到多倫多目前的總站,也就是Union Station和對面的Royal York Hotel,也有幾個唐人商戶,如不以少數計,在當時也算成市,不過由於不久總站和大酒店就興建,便被收購。所以這些商戶華人也沿著York St.向東來,同樣到了新市府地段匯合,其實也是殊途同歸。由於年代久遠,林翁乃得自相傳而提及。翁宅心仁厚,也沒有必要強不知為知,是應有所本的,故亦錄之備查,而有待史家的考證。

唐人街到了新市府這一帶,一直到1975才衝出大學街,華人習慣稱之為中區華埠,到登打士西街和史巴丹拿街發展起來,取代了它;華人改稱原地段(市府一帶)為「舊唐人街」。舊的和新的畢竟有其傳承,是血脈相連的,和以後的商場式的發展,以一個私人公司或財團,獨立選中一個地段,興(改)建裝修好便招租,一夜之間成行成市的不同。唐人街不只是商業的活動,它是華人生活的一部分,重要還在精神生活、文化傳承和風氣,交結成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區,寄生在外國的土地上。它和商場式的市集最大的不同,如果要濃縮到一點來做分別,就是唐人街可以體會到中國的傳統社會的內涵;不僅是中國人的商務活動。

舊唐人街立市以後,華裔的活動中心確定下來,一切就等待機緣獲展了。

看官!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還是以人為本。人是一切社會現象的主導,有怎麼樣的成員,就有怎麼樣的社會現象。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功能,只是個體所發揮的能量較小,群體的能量較大。於是人類隨著文明的進程,懂得結社、集合群體的力量。多倫多過去右派的勢力很大,有一段時期的多倫多,兩個華人之中,就有一個是隸國民黨藉的。有分教:政治分歧到海外,保皇革命說從頭。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