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第十一回:流水不駐富難久 北美重稅財難聚

 

看官,現代臺灣與香港經濟發展,新出爐的富翁年產以百千計,財產動輒以億萬計,視北美的金山伯如無物,不足言富。真可謂氣大財粗,趾高氣揚。然風水輪流轉;香港開埠一百五十年,殖民地培養之世家,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量填海的結果,港島與九龍半島的「維多利亞海峽」,兩邊漸成一線,填海為地的後果,流水不駐。水為財,水不駐乃流得速;故香港世家富豪不能保,不斷有新的富翁出現,彼此取代的現象便出現。這是風水學的要訣之一;過去香港四大公司的家族、紡織巨擘、工業、企業大東家,今天殘存者寥若晨星矣。今之財閥,其資金之雄,不但在中國人的經濟圈子佔一席,還在世界富翁排行榜佔一席;而這些超人,幾可說與其祖先毫不相干;甚至可能出身在「調景嶺」、半山木屋區、走單幫、「行街」、執二手攤機器、小本炒地產等之起家的,都是傳奇人物。而所謂「明星 」,亦動輒一場「紅館」演唱過千萬,與過去戲子、女伶之比,真不可同日而語。這不是風水,是運氣。行「五黃 」之數,謠亂者當時得令,亦是女主應時的運數使然,屬於天時而不是地運,內行人一聽便懂,外行難以簡言,不贅。故香港之變數日大,試觀十年以後,今之巨富能倖存者有幾人?香港明星如不出香港者,不但黯然,恐舞臺生命亦屍居餘氣。臺灣位於東偏南,運程略於日本相近,惟不像香港流水不駐;然東南運已過,而臺灣屬性奇異,非短文可解,亦不贅。可知時勢造英雄,非英雄造時勢也。「生仲達不如死孔明」,司馬懿之才智,遠遠不如諸葛亮。但「六出祈山無寸土」之功,困於司馬仲達也,而困司馬者,非才智乃運數也。因此,得志者不可驕人,失志者不可氣餒,就是達人。何謂達人,不外知命而已。此論不是叫你坐著等運氣,乃盡人事而聽天命;人事有時感天動地的,看存心之善惡。所謂知命,不妨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樂道安心而已。

過去香港叫大陸客做「阿燦」;阿燦是港星廖偉雄演活連續劇中的大陸來港者,土氣吝惜(過於節儉)而傻里傻氣,未見過世面闊氣,劇中人的名字就是阿燦。現在風水輪轉了,大陸叫港人「港燦」;我們加拿大人又比「港燦」更燦,叫做「加燦」。美國華僑還得美鈔不大貶值,在大陸銷費還未露寒酸相。未聞叫「美燦」。過去大陸同胞最喜臺胞,由於闊綽,暗中稱之為「呆胞」,易欺易賺,做了冤大頭還不知道,近年臺灣經濟日壞,有的到大陸發展或求職,地位一落千丈,或有日稱之為「臺燦」,亦未可料吧!

過去港、臺兩地容易產生富翁,有兩個共同特點:一、低稅率,無論個人所得稅或消費稅。香港人收入再多,稅率上限不超過15%;臺灣稅務法則漏洞多,容易逃稅。香港屬自由海港,不收市場稅,因此過去成為購物天堂。臺灣企業家起家靠外銷市場,早期為鼓勵外銷爭取外匯,凡不內銷的,不但不會抽稅,還有種種鼓勵設廠的借貸和優惠稅法。因此,港、臺兩地容易積蓄財富而再投資。二、政府鼓勵土地開發,香港的地產商得到銀行融資;臺灣更離譜,由於經濟的發展,土地暴漲,許多大地主一夜致富的比比皆是,而土地增值稅又偏低,公告市價比市場市價差了幾倍,完全不符孫中山增值歸公的稅法。因此造就企業的繁榮,而又有炒作土地的財力,如虎添翼。在這樣優厚的條件下,港、臺富翁的崛起,已非北美的富翁可望背項了。

北美是現代的先進國,稅法嚴密,能完稅而得的儲蓄本來就少,貧富的差距不大。因此,節省成了人人的習慣,華僑又更節省,他們辛辛苦苦完稅後的積蓄,真可謂都是「血汗錢」。看官,北美華僑回饋桑梓,他們的「血汗錢」就不能和港、臺兩地等值看待了,是彌足珍貴的。

臺山人在抗戰之後,把臺城建成「小廣州」。可惜中共建政之後,把華僑定位比滿清還差。滿清把華僑定為「天國棄民」;中共建立政權後,把大部分擁有田產的僑眷打成剝削階級,實在很冤枉。華僑在北美大多是胼手胝足的勞工階級,只是幣值高,把畢生的血汗錢買幾畝薄田,改善家人的生活也好,當未來返唐山養老也好,這微小的願望,想不到後來都成罪證:是剝削得來的。看官,歷史是陳述過去的事實;不能又學過去:是反動派揭瘡疤了;與今天中共主席提出的三個代表論,和准許企業主入黨不可同日而語,不再同意有財富必然是剝削得來。如果中共當年能像今日的理性,許多僑眷就不會枉死冤死了。「文革」就更冤枉,把僑眷定位為裡通外的潛在內奸,更離不了階級敵人的成分。使華僑回饋僑鄉,要延至文革以後才開始,這是民族的不幸。我們寫出這段歷史,不只是陳述歷史的事實,還為今後不管誰秉國家大政,都不要忘記這一段華僑的沉痛史,不可再犯打擊僑心的事。

臺山華僑對僑鄉故土之情,在文革以後的開放又表現出來。華僑很清楚,進步的原動力在教育,要故鄉子弟有出息,就是要入學校,僑鄉經三十年大小運動的折磨,學校都殘破。僑民把重建僑鄉學校列為首要的事;因此,為故鄉籌款興學,成為回饋僑鄉的著力點。這樣,有分教:絃歌不絕文盲少,回首前塵感慨多。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