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第十二回:大陸開放僑鄉受惠 華人刻苦桑梓興學

 

「文革」之後能夠開放,不能不說到一個關鍵人物鄧小平,他在1973年四月十二日復出。然到1976年四月五日發生天安門之變,鄧小平再度罷官。及毛死後未及一年,鄧小平三度復出,恢復在毛生前他所有的原職(1977年七月)。鄧小平能擺脫陳雲在經濟上的制約,乃1980與81年間在深圳經濟特區試點的成功。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特區,作為成功的確認;同年四月,沿海十四個城市逐步開放。僑鄉從此在開放之列,僑胞也開始回饋故鄉。當時廣東省副省長于飛,也奉命到多倫多來。

伍卓生大概也在開放早期,在加發動籌款重修故鄉學校(燕甲中學);以後又捐助「海宴中學」,都次第完成所望。

臺山荔枝塘鄉的「萃英學校」之重建;1984年,港商林權捐三十萬港元首倡;以後林欽羨捐八十萬港元為擴建。於1987年完成。重建該校的時候,本市僑領林環陔兄亦參與。完成後,學校圍牆已無餘款,林兄獨力捐款畢其全功。以後購買圖書,和該鄉修葺公路,林兄都曾義捐。該校以重建十週年紀念暨校慶,邀請林兄返校主持典禮,他欣然就道,有序序其事者,亦公推林兄主撰。

他在1950年來加,其初協助乃父在唐人街的藥房事業,以後擴充成「治安環球」,兼營雜貨。又開闢美國農場,業務跨美加兩國。年來退休,以書畫自娛。

「培英中學」原為吾粵名校,大都名邑均有分校;校友又在港興建,其為華南著名學府無疑。伍伯良為臺山上沖鄉人,曾在臺山「培英中學」就學,以後來加,先經營「果仔店」(唐人稱Variety),後轉業地產經紀業,與夫人共同經營,甚得華人信賴,業務由是蒸蒸日上,遂思回饋鄉邦,為「培英中學」興建圖書館大樓;以後又為該校興建大門樓,巍巍黌宮,在僑鄉少見。以後又為其校「上沖小學」重修而捐出大部分資金。後來臺城開辦「臺城電視臺」,伍氏伉儷照捐不誤;到「五邑大學」籌建,大家又想到伍伯良伉儷,他們還是一樣捐了。看官,前述及北美華僑,在嚴密的稅制之下,絕無僥倖之財,儲蓄談何容易,伍伯良夫婦的慷慨捐輸,是一份回饋桑梓情懷,他得到什麼?沒有,只是盡一份心意,沒有什麼要求,惟其如此的純真,更顯得難能可貴。伍伯良夫婦還是辛勤的工作,還是自奉如此節儉;而對故鄉的教育這樣重視,不是有心人難以做到。多年來的捐款興學,少說都超過廿多萬加元了。這個完稅後的數目,要經過多少時日的工作呢?他們沒有不勞而穫的僥倖之財,也沒有不義的經營,只是憑智慧與勤勞,經久節儉的儲蓄,將之回饋鄉邦,其可貴在此。

中國的傳統敬業美德,由於末世之風澆薄,流風所及,中國人的社會已不復多見;倒是中國人寄生在外國的唐人街尚存。所謂「禮失而求諸野」。看官,若論多倫多目前華人經營,自1962年開始至今,從未出賣、加股,自始至今,都是原始獨資經營的人;由青及壯而老,垂四十一年,今日還一樣經營、操作;這唯一的酒家叫做「豪華園」(Hoo Wah Garden)。東主伍求登,臺山大江鄉人。1954年到加拿大卡加利,在乾洗店工作;1957年轉來多倫多,初到「皇冠洗衣廠」工作,老一代的華僑很多知道這個洗衣廠,它供應餐檯布到唐人街或唐人經營的餐館使用,規模很大,且多屬機器操作。股東四人:黃老Joe、許瑞麟、Jammy Chong,還有麥先生。這些老闆,都賺了錢退休了。伍求登的週薪25元;他放了工,轉到湖邊街的「南京園」洗碗,老闆新會薛先生,很欣賞這個勤奮青年,升他做「企檯」,他就懂得做餐館的待應生工作。1959年七月間,「廣州茶樓」開張,承族叔伍于鏗的照顧,到該茶樓做「企檯」。當時舊唐人街賭館林立,餐館工人每在放工後到賭館賭錢,惟伍求登不染這個惡習。他知道主廚大有來頭,綽號「神經林」,做得一手好菜,伍求登想學藝,時常買幾枝雪茄給他。「神經林」見他誠懇而勤奮,就親手教他。因此,伍求登對餐館業務的掌握,從「樓面」到廚房都積了經驗。

伍求登回憶來加最初十年的艱苦歲月,身旁的老伴,有時在他沉思中提醒他一些關鍵的人事,讓他容易連接起來。伍求登很欣賞老伴,說:「1958年,我就申請未婚妻來。」他指一下她:「麥錫舟為我辦申請,收費30元,比一週的工資多了五元。麥是個好人,移民局信賴他;結果,三個月她就來了。」伍求登在1962年就賃了「豪華園」的現址,地下一層月租400,但花了五萬元裝修費。夫妻倆努力經營,1970年就以八萬元買下來。後得亞倫高士文之助,領得了酒牌,又買了鄰店,以廿多萬裝修成今天的大格局,前後可泊20部小房車。看官,伍求登夫婦白手興家,真所謂省吃儉用,但他累積的財富,卻慷慨回饋僑鄉。他笑僑社一些沽名釣譽客做「梁蘇記牙刷」(一毛不拔);他前後捐了「梅邊小學」的「伍求登教學大樓」;「胥山中學」銀樂隊全部樂器,又對臺城教育電視臺、大江鄉的安老院和「五邑大學」的創辦,都有他的捐助。

臺山文化人士在多倫多也頗負盛名。詩人如馬兆麒、陳浪平;書家如鄺諤;畫家如伍彝生、陳秋言、陳池暢等,都是道中楚翹,留待藝文專章再述。這正是:天老未必瞶,地靈出人傑。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