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第四十二回:趙濟安豐滿人生 王振鵠贈書海外

 

加拿大是個多元民族的國家,只要講求民主,尊重憲法精神,則必然從多元民族伸引到多元文化、社會去;又由於尊重人權、人道,亦必然衍生出許多社會福利。這樣,就很接近我們的理想世界:「幼有所教,壯有所用,老有所養。」加拿大政府常鼓勵老人組織會社,彼此推助以娛晚景,由政府撥款協助。本市早在1935年,出現一個「Toronto Second Mile Club」,華人在1987年才加入成為分會,稱為「再進會」;意譯得很好,人生有幾個進程,退休人士只是人生再進一程的開始,所以稱做「再進會」;什麼老人、晚安、夕陽都不用。其實,人生歷程都充滿新的希望,只要心境年輕,身體康健,不必計算年歲的。

1987年,趙濟安先生聯合一些老朋友,成為「再進會」的華裔老人組織的分會:「華埠再進會」。經費由政府資助;人事與行政管理完全獨立。會址在開創時設於110, Edward St., Toronto(舊唐人街的登打士西街之北),地點適中,大堂可供200人議事應用。該會提倡正常娛樂,並寓傳承文化於活動。聘有資深教師設班計有:國畫、書法、盆栽、陶瓷、棋藝、太極、六通拳等。間亦請專家主持講座。這些都能使耆老身心愉快的學習班或講座,尚對增進知識、技能和陶冶性情,都有很好的幫助;是一所很有水準的耆老社團。看來也是加入主流社會的一種方法。許多華人耆老組織,政府的資助只是象徵性,一切還靠自己籌措,有的只可打麻將抽水作維持經費,費神傷腦,加國老人福利經費本來充裕,如果華人獨力沒有把握申請全部資助,像趙濟安先生用的方法,不失為惠實有效。目前該會已轉遷新址:25 Brunswick Ave., Toronto。

趙先生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今年97歲,他創辦「華埠再進會」在十六年前,孔子說:「不知老之將至」;孜孜矻矻投身社會義工,得到高齡傑出義工獎狀(1991)實至名歸。

趙公軒昂其表,彬彬有禮,像鶴立雞群;他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北伐、抗日戰役;曾接受當局指派,參予青島日軍投降典禮,可知勛懋卓著。戰後到香港,曾任《香港時報》編輯、「亞洲出版社」主任編輯,是個資深傳媒工作者,以後從商,亦卓然有成。趙於1972年移民至本市,以其宅心仁厚,善恤眾生;又能自遣,好京戲,尤擅余派(叔巖)老生,票過《捉放曹》。

接該會的第二屆會長邱甘泉;是個來自菲律賓華裔人士,祖籍福建,說得一口流利國語,初在老一代銀行家秦秀榛的Nova Scotia Bank的分行做事,余退休以後,邱承乏其職。到唐人街西遷,該行(中文後譯為「豐業銀行」)調邱甘泉到士巴丹拿街和登打士西街那個分行擔任經理。

中區唐人街的豐業銀行分行,算是個大分行。銀行業者對唐人街早就刮目相看。加拿大五大銀行,在唐人街的分行,惟恐與華人言語有隔閡;主持者都是華人,從行員以至經理。過去華人去報名應聘,先問識不識英文,如果現在去應聘,先問識不識中文,還問除廣東話外,識不識國語,再問還擅於那些地方方言?如果懂得其他方言,可像又會加分一樣。在商言商,功利掛帥,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質。華人的消費與儲蓄都是高比例族群,不向這個族群打主意嗎?與三十年前的小本商人和「打工仔」,華人早非「吳下阿蒙」了。

邱甘泉在華埠當了大分行的經理,是他事業最輝煌的日子;一直到他六十歲退休。那一年壽慶,還請了一些好朋友,算是個家庭與好友的小型餐敘,他做了數十年嚴肅的銀行專業人士,退休了,他說要恢復他的真面目,從此便常說笑話;他還要重新學好中文、學好書法。我過去在唐人街經商,與他早就是很熟絡的好朋友;家庭的生日會和友好為他慶祝的退休餐會,區區都參與,但是他退休的時間多了,常常纏著我學中文、學舊體詩和書法。由於他的好學,又恃著舊交情,常帶著他的法書和作品,直到舍下拍門,自稱弟子,焉能閉門不納。有一次,我約了他和我的老師李定一及另一位友人在家裡作方城戲,一時間沒有告訴他有關李老師嚴肅的一面,邱甘泉在牌桌上大放厥詞,詼諧雜出,我和朋友也跟著他的笑話大笑,大家都忘記桌上還有一位老夫子的感受。老邱最後竟說起歷史來。他說孔夫子原本是他的本家,後因祖先得罪了皇帝,被罰割了耳朵,所以邱姓變成丘。故此孔子姓丘,字仲尼,以排行第二,鄉人叫他做孔老二。誰知他剛說完,李老師就責問他這事出於何經何典。邱甘泉一時說不上;李老師立即指他亂說;問他懂不懂耳朵屬什麼部首?邱又答不上;原來「邑」的部首就是「⻏ 」旁,這是「邑」而不是耳朵,只是似耳朵而俗稱耳旁而已。李老師隨即說,你不懂歷史,以後不要講歷史,免得我聽了難過。這還不算,李老師轉又告誡我:以後你請我,不要亂請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來。我做學生的,在老師面前從來不敢駁嘴,只可唯唯。尚幸邱甘泉氣度恢宏,沒有理論。但經此也只可不歡而散了,是人生最尷尬的一次。但邱我之間,一直保持不變的友誼。他退休後加入「再進會」,一直為耆老服務。後來我于役立法院,以此間耆老社團和文化團體,最缺乏的是中文圖書。我親到中央圖書館拜候當時的王館長,請了五批圖書,由館直寄「再進會」、「文復會」、「中加文化交流協會」、「恆健會」、「昭倫公所」。後來,「多倫多大學」的東亞系,知道該館印了幾套《佩文韻府》;已送了「港大」、「哥倫比亞大學」,尚存一套,請我為母校出力,幸不辱命。

王振鵠擔任臺灣「中央圖書館」館長期間,對國故文物整理,貢獻卓著。就是對本市文化團體、大學圖書的捐贈,對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亦有其貢獻的事實。《佩文韻府》是有清一代最重要的文化貢獻;今天在「多大」圖書館,可謂「藏諸名山」,對以後學者研究中華文化,當是一大裨益。

邱甘泉六十過後不久,就返道山,這一位「唐人街」的銀行家,也甚得值我們懷念。

在「華埠再進會」之前已有一個耆老組織,稱做「長春會」,創會時,適逢聯邦政府衛生福利部決定撥款1000萬推動「新展望」計劃,鼓勵全國各地年長公民,負責各項輕便工作。當時本市華人耆老已不少,趁機響應,組織了「大多市華人長春會」,開始時徵求會員三百人,獲政府資助開辦費四千元,租了士巴丹拿街一棟舊樓上當會址。創會會長蔡定球先生。時在1972會間,至今三十年,會員聽說有二千了。後來搬到58 Cecil St.,服務範圍包括為長者辦理報稅、代申請老人公寓、入籍班;並經常舉辦家庭採訪、探病、旅行、電影、聯歡會、每月一次慶生會等。

後來,由余永然等耆老組織的「恆健會」,功能大致和「長春會」相等。

耆老組織,除了以上三會外;許多社團或政府資助的各大團體,內設耆老部,也做著服務耆老的事功,於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