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第五十三回:港臺歌星不斷來 粵曲院社春花開

 

話說多倫多唐人街的娛樂事業,近十年來,已有長足進步,有許多搞歌星登臺(作秀)的娛樂商,推崇多倫多華人的捧場熱情,要比美國諸大城還要高。香港著名歌星如許冠傑、汪明荃、徐小鳳、羅文、關正傑、雙葉、張國榮、梅艷芳、林憶蓮、楊千嬅等,臺灣如鄧麗君、薰妮、甄妮等在這裡做個人秀,都能全場滿座,少有不理想的。因此,多倫多也成了歌星掘金的去處。這些早期來的歌星,羅文、張國榮、梅艷芳已作古了,有的在半退休壯態,可知歲月不居,人也無法長期當紅的。近年唱紅港、臺和大陸的歌星,來此就更多,不勝其錄。本年(二零零三)來的的譚詠麟、李克勤、王傑,在「非典」年代破疫而來,成績亦不俗。

這種個人秀,只是近三十年才開始。而且都是國、粵語時代曲的秀,和僑社傳統登臺的粵劇團不同,後者的成本高得多。主要是人手,一個粵劇團,起碼有正副文武生、花旦、老生、二幫、丑生和幾個次要配角。演員便有十人。「棚面」和幕後也有十個。這是一個最低的人數了。較諸個人秀,人數在一倍以上。雙程飛機票的費用,是相當可觀的。因此,粵劇團的主辦者,能不虧損,實在已算難得了。

多倫多公演粵劇,歷史不可為謂不長。抗戰前已有戲班前來。最後一次,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太平洋因戰區關係,被封鎖了。「佬倌」們只可淹留。多倫多有好幾位粵劇界前輩,如牡丹蘇、雷翠屏、謝家燕、何醒華、少崑崙、馮盈等,都是來這裡登臺的職業「佬倌」,以後成為當地粵劇的播種者,把這個地方戲種,推廣到這裡來;他們組織劇社,訓練人才,近四十年的努力,到現在,已開花結果,枝葉繁茂了。

多倫多的劇社以歷史長久者,似以「世界鏡」劇社為第一,「聯僑劇社」次之。前者近年活動少了。「聯僑劇社」似老當益壯。去年建社七十週年。

聯僑劇社創社之初,先租地庫,佔地不大。後來始自置產業,購了依利沙白街舊址,自社舞臺。從唐山請來粵劇團,五毛錢可看一晚粵劇;六十年代後期,高價賣與「假日酒店」發展,轉買現址,與安省藝術學院相對,地點適中,時值當在買時十倍以上。

該社設時代曲音樂組和粵劇組。前者由李技能先生負責訓練,後者由龍軍訪先生主持。十年有成,兩組均人才輩出,為僑社提供了正當的康樂活動。

李技能先生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音樂系,樂器演奏,幾無所不能,尤擅結他和鼓樂,並長於作曲。除在「聯僑劇社」擔任義務教師外,並設帳授徒,桃李日多,夫人亦擅唱,樂壇鶼鰈,教人只羨鴛鴦不羨仙了。

龍軍訪先生名諏,以字行。兄龍讜,亦多倫多名角。昆仲常聯袂登臺,各擅勝場。父介尹先生,為吾粵順德世家。

龍軍訪到臺灣升學,即參加「凱旋粵劇社」,並多次公演。畢業後回港,在新建的香港大會堂,與李秀芳合演《薛平貴》。旅加以後,第一次演出,乃拍名旦余麗珍的《樊梨花》,是龍軍訪在加獻藝之始。余麗珍演完是臺,也就「掛靴」,以後閉門讀書,卜居城北,返璞歸真,潛心經史。後之修梨園史者,不可不知此一名角,亦奇女子也。

龍軍訪與其十二兄龍讜,後再參加「明珠劇團」的演出,同臺合演者乃黃千歲、梁少心、朱秀英、英麗明等。劇目為《胡不歸》、《洛神》和《隋宮十載菱花夢》。以後重演,換了丑角和二幫。劇目有《火網梵宮十四年》、《唐伯虎與秋香》和《程大嫂》。及「孟嘗安老院」籌款,重拍梁少心,演出《春風秋雨又三年》和《梁山伯與祝英臺》。「聯僑劇社」籌演,拍香港名旦角鍾麗蓉,劇目為《萬惡淫為首》和《新啼笑姻緣》。又曾為「文復會」籌募經費,拍黃金愛、當紅、曾雲飛等,演出了《去年今夜桃花夢》。均獲僑界好評。

「聯僑劇社」以後,「粵海音樂社」繼起,專志發揚粵劇,人才輩出,可以自行組團上演,不必外求。以上所述留多倫多伶倌,均為該社創社元老。培養出不少粵劇人才,如鄭玉龍、飛鳳、馬欽、許國光、謝瑤華、吳韻玲,都曾粉墨登場。

近年來多倫多設館授徒的音樂師傅就很多,愛好粵曲的市民,應有很多選擇,不愁沒有展現歌藝的場所。

其中有「馮華悅聲曲藝社」,創立人馮華,為二胡王呂文成嫡傳誼子,亦為梵鈴王尹自重親授弟子。馮華不但精於曲藝,從遊者多,他亦為「頤康」義工,回饋社會,令人敬佩。

出身廣東粵劇院的馮樂永、陸秀霞師傅,在名班與著名伶人演出,經驗豐富,亦將設館,將為本市喜愛粵劇人士喜訊。

「劉永全戲曲學院」創立人劉永全,立院已十六年,門人頗多,故有同學會之成立。劉為王粵生弟子,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課程導師及主考,有學院派的教授方法。

「邱少游戲曲學會」主持者邱少游,創立該會(一九九五年)以後,以認真教學,學員已超過百人。

「愛健戲劇會」為「愛健會」附屬團體。「愛健會」由許多社會著名人士建立,以服務社區、尤以服務耆老為著力點,設有許多班次,現有會員近千人,有自置會址。戲劇會成立於一九八四年,聘請著名師傅教導粵劇舞臺工架和曲藝。會長鄭頌周,是一位成功人士。曾留學英國,是一位土木工程師,退休後來加定居。鄭先生伉儷為粵劇同好,有時粉墨同臺,娛己娛人,與眾同樂。有一次義演《胡不歸之逼媳》,鄭反串逼媳之家姑,莊諧雜出,不輸「半日安」,真是能者無所不能。鄭太唱做亦近上海妹。

「譚俊聲曲藝社」成立亦八年(一九九五年)。譚能唱能彈,指導學生較有全面體驗。

「宋錦榮粵劇曲藝學院」(一九九三年成立)於二零零二年自置會址,對施教設備頗齊全。

又由於宋錦榮所歷既多,先後參加香港名班如「仙鳳鳴」、「雛鳳」、「頌新聲」等為擊樂領班,故經驗老到,曾任香港八和會館副會長。

此外,許多附屬於社團的粵劇組、班,或由曲藝同好籌集一地自彈自唱者的小組織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以上這些粵籍人士,對粵劇能在本市流傳和推廣,都有其一定的貢獻。一些不及知的曲藝教導社、院,限於個人識見未廣,與此請見恕。特別一提,在這個陳述裡,叨承孔劉珍女士提供不少資料,她是個熱烈的粵劇愛好者,對宣揚曲藝甚力。這正是:市民好曲藝,僑社自和祥。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