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新作:《如何寫出好文章》(專著)、《情歸》(小說)、《中華民國能沖出百年宿命?》(專著)

中、西作家與作品表現的同異 11/3/2019 6:20:49 PM

《詩論與詩人》補遺(許之遠) 7/5/2019 4:51:15 AM

第九章:自學可成詩人 3/14/2019 11:49:10 PM

附錄2:陳新雄近體詩格律 3/14/2019 11:41:00 PM

附錄1:詩學的基本常識 3/14/2019 11:32:13 PM

第十章:詩的高妙與評詩 3/14/2019 11:27:42 PM

第八章:古今詩人的評析 3/14/2019 11:22:15 PM

《二十五》「臺大人」的憾事

 

臺大的前身為日踞時代的「臺北帝國大學」。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後,首任校長是陸志鴻,繼者為莊長恭。都沿舊制,少有改革。至民國卅八年,大陸撤守,以傅斯年為校長,許多北京大學教授,都由傅校長禮聘任教臺大。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這些教授也是當年運動的健將,他們把「自由主義」和他們的學術,一同帶進臺大。

傅校長以「開放的胸襟,積極探尋真理」鼓勵學生。建立臺大學術自由的風尚;使校園的學術風氣為之丕變。學生們在這種風氣下,敢於懷疑、敢於議論、敢於探討社會真象、敢於針貶時弊和談論政治;像當年的北大一樣,成為自由學術的源頭。傅校長雖任職二年而逝世,但已為臺大奠立深厚的基礎,和學術自由的路向。以後錢思亮、閻振興和虞兆中校長,都能規撫前賢,發揚光大。不但使臺大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學校,而且列入世界名校之林。許多傑出的文學家、科學家、專家、企業家和教育家,出身於臺大者,已不可勝數了。

我看到臺灣「光華」畫報第七卷第十一期的大專院校系列報導──國立臺灣大學(第九十八頁),很勾起我對臺大的記憶。最後有這麼一段:「正由於優秀,他們多半不會以受大學教育為滿足,且申請國外獎學金又比較容易,所以出國深造的人特別多。學成後,他們也多能在當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此滯留海外。海外的臺大人,當午夜夢迥,或一人獨處時,是否會憶起傅鐘、傅園、椰林道、春天繽紛的杜鵑花,以及當年談論國是的豪情、服務社會的滿腔熱白?對沒有將所學所長貢獻給自己的國家,是否感到有些缺憾?期盼你的歸來,臺大人,帶動國內建設,捨你其誰!」

「江山信美非吾土」

這一段文字,寫來真摯動人,文情并茂。也寫出一部分臺大人的缺憾,我真希望它是代表國家的需要和號召。但是我們怎樣回國,貢獻所長呢?沒有具體的說明。要自己申請呢?還是透過甚麼機構?有一位同學曾向青輔會登記,要回國到大專去任教,三年來全沒有下文,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了?號召臺大人回國服務,我希望不是一個宣傳的口號。同一篇中還有一段是:「社會上流行說:『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留學。』臺大畢業生出國深造的達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多是有去無回。這也是臺大最受人批評之處的。」

為甚麼臺大畢業生「多是有去無回」?原因在那?是不是臺大人都是天生叛逆呢?看來也不能武斷。不過臺大畢業生為全國留學人數最多的學校,才有這種論斷。如果把所有出國留學生來統計,學成歸國的有多少比率,我相信臺大不會比其他院校多。現在臺灣大露頭角的政治人物,如李登輝、錢復、連戰等,都是臺大的留學生。臺大留學生「多是有去無回」?如果不是所有臺大留學生天生叛逆以外,那麼,就要檢討一下原因。我們有沒有考慮我們對民族主義的教育有所不及呢?有沒有注意到容納這種學有專長的人的環境?讓他們得展專長,學以致用?沒有當過僑民的人,他決不會了解海外的落寞,況且「江山信美非吾土」,誰不願返回自己的祖國,住在自己的土地上。華航每年從北美載過多少萬人次往返,裡面有多少曾是留學生(以後變了僑民)?如果沒有一份眷戀國家之情,那裡不可以去,我們偏要回臺灣渡假,這種心態,表現得還不清楚嗎?


2013年 許之遠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