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翻炒舊作的原因
2007年11月26日
「三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者。」只是至今尤烈而已。到了商品時代的今日,名至而利隨;其實名利是一物兩面,也因此,為了名,一切「出位」〈不正常的招徠術〉,言論與行為都在所不惜,甚至暗裏做的是男盜女娼的事。
武俠小說作家金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以武俠小說鳴於時,以後創辦《明報》,踏足輿論界,雖然對員工刻薄,但招攬了許多靠賣文維生的朋友;又成了輿論領袖。一九九八年,在臺北舉行了「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五湖四
海,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以寫武俠而能有個學術研討會,改「武俠小說」而為「小說」,且有「國際學術」的冠冕。像李闖入了北京換了龍袍登基一樣,漪哉盛會!不久受聘為浙江大學文學院長,廁身於學術殿堂。可惜金庸名大於實,在學術界就捉襟見肘。以金庸的好名,非不得已,豈有自除文學院長的桂冠?一個轉身,又說到英國名校念碩士、博士。如果金庸果有自慚學養不足之心,晚年補救,亦算大智慧。但觀其言行,常以讀碩士、博士掛在嘴皮,做學問的人哪有這樣?由此看來,金庸必得博士;學養呢?原地踏步吧!
他去年將舊作重新在臺北出版,大事宣傳一些情節,乃應臺北讀者之請,哪有作家這樣沒有自己的主見?今年又有新版在香港出版;至十一月又有大陸版。這些所謂新版本,加添的情節,卻都是為一些重要角色,多寫幾筆奇情畸戀。從網中讀到的消息,金庸居然有「讀友會」的組織,年輕的中學生說喜歡新版;老的卻說:金庸有精力修改,何不寫新作?箇中消息:金庸名利之心不泯;雖然他已江郎才盡!何況他還遠遠不及江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