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詞起源、屬性到詞的創作
 
今秋初到臺北,例必往訪詩壇碩果僅存的大老鍾鼎文先生;他已九七高齡。大陸詩人艾青在重慶時代曾隨他任事。鍾先生安徽人、留學日本,國學基礎深厚,對政治思想極有研究;曾任國大代表;但一生致力發揚、創作新詩(今稱現代詩),且是世界詩人總會的創建人之一;國際名聲大於國內。離臺前向他辭行,他還要和我多敘一次;長者命不敢違。他先談國家民族的前途,在此不述。次談文學;認為文學起源於歌謠,以天籟其韻,易於傳誦。《中國詩詞起源亦在歌謠。謡之精者為詩;歌之精者為詞、為曲。》(括號為鍾公語)詩發展到極限,才人另闢蹊徑而為詞;故詞又稱《詩餘》,是詩之餘緒,是詩不足於唱,因之歌之精者為詞之本義。詞之發展,頗覺詞譜之限制,詞人又打破詞必能唱之限制;與詩同為文學的體裁。遂有元代曲的興起,以唱為專務。詞、曲就此分家。詞不必為聲譜之能唱而定,詞的文學境界提升與詩同論。
詩除古體、樂府、排律等少數體裁,詩作最多的近體詩都是一韻到底。變化遠不如詞之大;這不是說詩不如詞,是兩種體裁的屬性不一樣。詩重功力;詞重才調。詞之迥環跌宕、引字、領句、換押韻、轉平仄韻、數分句而要一氣呵成等複雜的掌握,擅詞者每能予婉轉生姿、顧盼生情之妙;非詩之不可變之體裁所及。近世學者有言:《詞是青年人的》;大概是詞的活潑性較詩為高,適合青年人的個性。但辛棄疾有《老去填詞》句,其實他一生的成就在詞;從青年及老,都以詞鳴於世,不是到老才填詞。我在青年時代便喜歡讀詞,也會舞文弄墨填詞,到老猶躭於此;但讀多而填少。錄數闋就教高明:
《解佩令》(問友人歸程):旅魂勞苦,百年憂患;料銷磨餘下英雄氣,付與文章,一半是、壯懷聊寄。幾人識、寫都無謂。 新亡好友,又離知己;竟分嘗死生滋味。獨上高樓,望窮盡、海天藍蔚;到明年、問君歸未?
《蝶戀花》(臺灣選後現象):坐晚楓林猶最愛,嘆惜流丹,不復前時再;老去風鬟今已改,經霜未必寒能耐。 世亂如麻誰可解,綠慘藍愁,空說權輪替,依舊街頭逞一快,堪憐弱質難為大。
《訴衷情近》(訪白墨弟,燈下為諸姪作書畫並呈敖詩豪先生):端陽客裏,落葉先塋未掃,歸來念念良朋,尚幸碑人俱好。樽酒燈前揮筆,點染童心,看我書行草。 誰言老、猶是當年國寶。不甘棠後,半醉批詩稿。憐同道、竟遺憾也;相逢正待,別時難了,望碧空飄緲!
《虞美人》(題紫雲新著:〈女人一枝花〉):美人心事誰堪語,寂寞成孤旅,夏涼昨夜紫雲迥,纖指撫琴流水激雲飛。 無情芳草斜陽外,留得朱顏在,問君能惜一枝花!三卷寫它北國出奇葩。
《東風第一枝》(余將出〈全集〉,約千萬言;以此為代序):有筆難描,無人可訴。青絲暗換華髮,百年幾見興亡;此身岫雲關雪。牆爐壁火,恰似是、當年豪熱!記否揮臂誓盟時,耿耿此心如鐵。 人漸老、過河一卒,君讀我、平生要札,海天一鶴孤飛,欲覽五湖豪傑。知音何在?縱史筆、去殘揚烈。可堪字字雜啼痕,點點是心頭血。
《水龍吟》(賀加拿大‘詩壇’、主編出版500期):‘詩壇’依舊堂堂,漢聲出到天涯處。臨流選韻,飛觴續詠,唱酬一炷。跌宕吟河,纏綿煙水,鷗盟同侶。趁楓林染彩,幾枝紅豔,縱遠目、家山阻。 長夜豆燈更鼓,似漁樵、尋源開斧。蒼然兩鬢,隻形孤影,為誰字煮。舜水傳薪,儒林延脈,此心誰訴。又蟠桃初熟,計期五百,岫雲堪序。
上月應魁北克詩詞研究會成立十周年雅集;酒到半酣,馬新雲(即紫雲)女士友人林本森請法書,余以彼等姓名寫下:《新雲奔馬、東來紫氣》;《一本繁蔭、北植森林》。溫哥華趙青先生亦有電來求書;夫人小字梅菊,兩老年豋九十,余欣然命筆:《趙燕奇氣青山不老》;《梅菊耐寒晚節尤堅》。我們在嚴肅生活之餘,放鬆一下自己,涵詠詩詞,怡情筆墨;不也是難得的心靈享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