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七夕的情懷
 
我國民間一年有幾個節令,分配得恰到好處;其實是農業社會作息之間,找一些藉口,給家人能在節日裡團聚歡娛,稍舒長年累月的困倦。西方文明入侵以後,我國不得不屈從西曆紀元,連作息也得跟著走。星期日全世界都休息,不休息也沒有人接洽;除非趕著辦私務事,更不能勉強他人不休息,約定俗成,不休息也得休息;以後國家又有了許多紀念日,反把過去民間傳統的節令,逐漸遺忘了。
民間節令除風俗教化外,也有以紀念民族詩人的端午節;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披上傳奇神話故事的色彩,有別於其他節令;由於故事哀豔感人,惹來詩人的感詠,又為這個節令增添了哀豔,使許多癡男怨女為之顛倒;要在此夕「乞巧」;此夕便是「七夕」,農曆七月七日的夜晚。
「乞巧」真蠻有詩意,「乞」是祈求;「巧」是何等傳神可愛的巧遇、巧緣,如此之巧,非天作之合而何!小女兒情竇初開,向神仙祈求,要遇上一個如意郎君,乍驚還喜的心情,都包含於「乞巧」兩字上,多麼傳神,虧有人這樣想來,情竇初開的小女生怎能不顛倒呢。
相傳天帝小女兒七姐,配與河東的牛郎,新婚後如膠似漆,荒於耕織,天帝怒召回,祇准一年一度於七夕相聚一個晚上,牛郎織女隔河每夕相望;每年七夕,天鵲群集成橋,七姐過橋與牛郎會。這是七夕最普遍的一個傳說。
「風俗記」:「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留青集」中注「七夕」:「梁河遜七夕,林仙事駐,七襄鳳駕出天溝。」「荊楚記」:「七夕,婦人以彩縷穿七孔針,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關於「織女牽牛」在「留青集」中也有注:「桂陽城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渡河暫詣牽牛,吾當被召。」以上是古籍中有關「七夕」的記載。可知這個民俗節令,由來已久了。
唐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明皇與楊貴妃的生死戀,最後幾句令人盪氣迴腸:「臨別殷勤重寄辭,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明皇和楊貴妃在七夕之夜,執貴妃手在長生殿兩人同誓之詞,千古以後讀之,尤令人低回不已。昆曲、京劇都有「長生殿」,皆本「長恨歌」意,兩情如此,能不教人為之傾倒。其情意切的引發,正是「七夕」乞巧時的盟誓。
宋大詞家秦觀,用「鵲橋仙」寫七夕,是同詞中最好的作品,和「長恨歌」的傳誦,堪稱雙絕。詞不太長,錄如下:「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詞無一字不巧,無一句不情意綿綿。有此詞在世,應可補癡男怨女之憾。
我幼年在農村,七夕的記憶猶新,家家戶戶到了天黑下來,便在家的門前,或在「天井」之下,擺著小桌,桌放滿一碟碟的瓜子、,芋頭、菱角、糕餅,也例有芝麻糊或紅豆沙之類的甜湯。還點起香燭,男孩不須拜,女孩及婦人對天拜。拜後便可吃供品,鄉下人相信,女的吃了七夕的供品,會長得更漂亮。鄉人稱七夕的供拜做「霧仙」,每年不斷。我以後在城市生活,才知道元宵節有人稱做中國的情人節,但少了提花燈和賞燈飾的機會,不像鄉下的熱鬧,大抵和城市燈火通明有關,誰會提燈上街呢?但鄉下保守,提燈的都是男青年,似乎沒有女生,和歷史小說所記有了差距,是否時代退步了。所以說起情人節,我們鄉下人認為七夕才是,至少在那夜,拜女姐的懷春少女們都在祈求,巧遇一位稱意的男人;做著可以付託終身的美夢。
人有別於禽獸者,不外情義兩字。一切悖於情義者,不是正常人的所為。「發乎情,止乎禮。」是文明人的理性節制,發乎情而不能止乎禮,是茹毛飲血的野蠻年代的狂野;到文明時代,則是放縱的苟合。愛情是兩性之間最珍貴的心靈投合,其他都是副產品。七姐一年一度和情人相見,這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人間故有一年未必能有一次相逢;但未嘗不可解釋為心靈一次的投合,比情欲的世間日夕相對的更珍貴;唐明皇與楊貴妃一夕的盟誓,便足千秋了。以後的生離死別,不外是人間的無常而已。
七夕到了!這一個充滿詩意的中國情人節,曾經多少少女于此仲夏之夜祈求和做夢。如果我能做一個月下老人多好,把一對對純真的少男少女用紅線牽上;並把那些汙瀆愛情的「午夜牛郎」綁入牛棚,免得無知、做夢的少女,落入人間賤丈夫的手上。